時間:2020年12月12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摘要:目的:探討MRI與CT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診治及預后評估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77例參與本次研究,按照病程分為觀察1組和觀察2組,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分別進行MRI和CT檢查,分析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根據MRI檢查結果,出現滑膜炎的共計277個,骨髓水腫共計145塊,骨侵蝕112塊,其中,出現骨髓水腫的主要是月骨,骨侵蝕發生部位主要要腕骨和MCP2。正常關節的攝取率為(1.12±0.13),病變關節的攝取率為(1.64±0.35),經統計學檢驗,P<0.05。觀察1組患者的緩解率高于觀察2組,觀察1組更容易達標,經統計學檢驗,P<0.05。結論:MRI與CT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診治及預后評估表現出較大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治療;預后評估;核磁共振;CT
為了探討MRI、CT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特開展本次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77例參與本次研究,按照病程分為觀察1組和觀察2組,觀察1組為病程1年以內的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共計納入34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分布在44-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7±11.37)歲。觀察2組為確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共計納入43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分布范圍為40-77歲,平均年齡為(55.11±10.46)歲,所有患者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比較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MRI檢查 采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1.5TMRI系統為患者進行關節檢查,取患者俯臥位,將雙手平放,并舉過頭頂,位于線圈中部,固定手背,確保掌故和指骨處于同一平面,冠狀位STIR、冠位T1-TSE序列、矢冠軸位T1壓脂增強序列參數設定后,對患者雙手掌指關節、近端的指間關節以及雙腕關節進行檢查,了解患者的滑膜炎、骨髓水腫以及侵蝕情況,并參考RAMRIS系統作為評價指標,對患者關節部位進行評價。
1.2.2CT檢查 給予患者靜脈注射20mCi的99mTc-MDP,注射3h后對患者進行CT檢查,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T6型CT,對患者關節進行檢查,先進行SPECT掃描后對患者手腕局部進行CT檢查,,并獲取腕、PIP、MCP關節相關信息,所有圖像經過軟件處理后得到局部斷層SPECT和CT及融合的重建圖像,并對骨代謝增加區域進行ROI分析。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MRI和CT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對患者的緩解率進行比較,緩解代表SDAI評分低于3.3為準[1]。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MRI圖像分析 根據MRI檢查結果,共計檢查930個關節,其中出現滑膜炎的共計277個,在檢測的1900塊骨中,骨髓水腫共計145塊,骨侵蝕112塊,其中,出現骨髓水腫的主要是月骨,骨侵蝕發生部位主要要腕骨和MCP2。38例患者出現PIP關節受累,其中PIP3和PIP4多表現為滑膜炎和骨侵蝕,PIP5則為骨髓水腫。
2.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CT結果分析 根據CT檢查結果,所有患者的SPECT/CT平均攝取率為(1.28±0.33),正常關節的攝取率為(1.12±0.13),病變關節的攝取率為(1.64±0.35),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患者隨訪情況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跟蹤隨訪結果顯示,12個月后,觀察1組患者的緩解率達到,67.65%(23/34),觀察2組的緩解率為41.86%(18/43),18個月后,觀察1組患者的緩解率為88.24%(30/34),觀察2組的緩解率為65.12%(28/43),觀察1組更容易達標,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是一種進行性的關節病變,是以侵蝕性緩解滑膜炎為主要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疾病[2]。該病的臨床特征包括關節腫脹、疼痛、急性、功能性失調等,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則容易留下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重要保證。
在臨床實踐中,為了準確了解炎性關節病患者的炎癥活動程度,必須借助先進的檢查手段,與X線片相比,MRI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炎性關節病患者中的應用逐漸得到推廣,能夠對患者骨骼結構變化進行準確評估,直觀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學改變,特別是骨髓水腫、附著點炎癥、侵蝕等結構變化,MRI的敏感度具有明顯優勢,在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4]。
醫學論文投稿刊物:《中藥與臨床》(雙月刊)創刊于2010年,是由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藥學學術刊物,特點是藥物密切聯系臨床。由多位知名教授任本刊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另外,在炎性關節的診斷和治療中,CT也是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其應用能夠有效獲取化膜增生或骨質代謝等過程[5]。在本次研究中,選擇7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參與研究,根據MRI檢查結果,關節滑膜炎的共計277個,骨髓水腫共計145塊,骨侵蝕112塊,其中,出現骨髓水腫的主要是月骨,骨侵蝕發生部位主要要腕骨和MCP2。38例患者出現PIP關節受累,其中PIP3和PIP4多表現為滑膜炎和骨侵蝕,PIP5則為骨髓水腫。而根據CT檢查結果,正常關節對99mTc-MDP的攝取率為(1.12±0.13),病變關節的99mTc-MDP攝取率為(1.64±0.35),經統計學檢驗,P<0.05。在經過治療后,發現觀察1組在隨訪12個月和隨訪18個月的緩解率均高于觀察2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梢奙RI和CT可以準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特別是早期病變,從而加強早期治療,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志民,李建榮.MRI、超聲、CT影像學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應用[J].甘肅醫藥,2017,(4):287-289.
[2]李真真.X線、CT和MRI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腕關節病變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5):174-174,175.
[3]邱勇剛.比較觀察X線平片、CT和MRI在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早期腕關節病變中的作用[J].健康前沿,2017,(6):267.
[4]黎見明.MRI和CT影像學方法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6,(1):1-3.
[5]商濤.探討X線平片、CT和MRI在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早期腕關節病變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4):2123-2123.
作者:俞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