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6月23日 分類:醫學論文 次數:
這篇醫學論文發表了醫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又必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那么如何改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論文首先分析了醫學高校思想診治理論課中的教學問題,并提出了提升該課程有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醫學論文投稿,思想診治理論課
近年來,醫患矛盾不斷加劇,有效消除這一障礙,必須從其根源入手即提高醫學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素質。醫學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主要途徑,而這一途徑能否實現其應有作用,關鍵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的有效性是否真正發揮。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基礎
關于“有效性教學”,迄今為止在學術界沒有一個統一定義。研究人員的立足點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一些研究人員指出,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促進學生獲得比原定目標更高的成績和效果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另一些研究人員把“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智力的和心理的并達到預期效果的教學稱為有效教學;還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有效教學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功地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的教學。”[1] 學者崔允把“有效”和“教學”分開來理解,他認為,“有效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與發展,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2]學者林進材指出:“有效教學是指如何使學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以促進學生成功、有效的學習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3]王穎認為,只要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預期效果和進步的教學就是課堂有效教學。“就有效性而言,首先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指教學目的在多大程度上與學生的需要相切合,即其滿足學生需求的程度;其次是教學的效果,在于解決學校產出結果的問題,是更為量化的衡量尺度。”[4]王穎的觀點有其獨到之處,因為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就必須結合學生群體的主體性特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學生不斷地取得進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整體概念,不應拆開來理解。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把握學生群體的特點,還要注意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的契合以及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二、醫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問題分析
就目前醫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來說,整體情況還是較為樂觀的,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使得學生的需要和教學目標之間嚴重脫節,進而導致學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效率低下。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對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實施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1.學生態度不端正。調查發現,在上思想政治教育課時,除了少數學生聽老師講課之外,大部分學生都是處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玩手機、睡大覺、心不在焉,各種神態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學生被問及為什么上思想政治課時,約有60%的學生表示是為了修學分,獲得學位。可以說,學生們根本不理解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態度很不端正。究其背后的原因,筆者認為無非為以下幾點:第一,專業課程壓力過大,導致學生們重視智育忽視德育。相較其他專業而言,醫學專業的內容是十分艱深繁雜的,加之學制時間不長,醫學類學生的學習任務就顯得更重,壓力也就更大。他們除了要學習繁多的專業理論知識,絕大部分時間都要做實驗,因而也就無暇顧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甚至有些學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當作休息時間。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在國內各類高校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是小班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一般是作為學校的公選課程,采用的是大班教學。人數少則八九十,多則上百人。這對授課老師而言,無疑是一個很龐大的工作量。因此為了減輕教師任務,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多是以考試前授課教師畫重點,學生著重突擊的方式進行。這樣做會導致兩個嚴重的后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課沒有實現其該有的效用,對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毫無作用;其次,使學生在潛意識里產生“這門課程不重要,對付一下就可以”的不良心理,不能認識到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導致學生以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對待這門課程。
2.教師教學方式不合理。關于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多數學生表示“聽不懂”或“沒興趣”,這從側面也反映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教師教學方式不合理。仔細思考,不難發現其中緣由;首先,高校所用的思政教材學理性、專業性過強,如果學生沒有經過較為系統的學習,對教材中抽象的專業術語很難理解,以至于處在云里霧里的狀態中。這無形中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的同時也在消耗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并且,教師講的關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等等知識,學生基本上都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再翻來覆去的講,使得學生產生“課程內容沒有新意,聽不聽都一樣”的消極思想,更不會把心思放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上了。其次,調查發現,醫學高校思政課教師在上課時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通常只是使用PPT的方式把所講課程的大綱簡單羅列出來而已,所講解的附屬內容也是使用一些圖片來展現。這種教學方式是當前課堂教學大都采用的方式,既有積極的一面,也不乏單調無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不當,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不了學生對課程興趣,從而導致學生厭學,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提升醫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的路徑
1.理清思想誤區,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生命之托,健康所系”是對醫生這一職業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形象的體現了醫學社會的特征,也反映了醫生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新時期的醫學人才,要求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更應當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醫學生這個特殊的學生群體,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健康事業,因此,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深刻意識到提高自身思想素質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明白,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過硬的專業技術和高尚的醫德修養同等重要,如果一個醫生對患者如果毫無仁愛之心,責任之心,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就算不上是合格的醫生。此外,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不應局限于形式化的卷面考試。應當見于細微之處,從學生平時的學習、處事中來衡量,真正實現對學生思想素質的考察。這樣的考核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注意日常自己的行為舉止,真正實現對自我素質的提升。 2.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學理性較強,教師稍不注意就會陷入理論說道的“泥潭中”,使學生喪失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來為學生講解知識,注意實現理論的話語轉化,以便于理解的方式將知識傳達給學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醫學生的專業特色,把一些前沿的研究話題比如關于生命倫理、安樂死、醫療改革以及醫患關系等等增加到教學中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關注社會,學會以自己的視角去洞察社會。另外,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醫生徒有專業技能,人文素質卻相形見絀,這就是醫學高校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所致。因此,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4+1”必修課的層面上,而是應當著眼學生未來,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醫學人文的內容。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能夠喚醒學生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的提升。
3.結合學生群體特點,創新教學模式。醫學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較為活躍、縝密,對待身邊的事物更多習慣于理性思考。教師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特點,不斷探究新的恰當的教學模式。中國有句俗語:“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強調的就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夠進行很好自我管理,自主學習以及自我規劃,這些都是成功人生應當具備的品質,對學生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將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此外,合作學習也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法。它能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各種教學動態因素比如生生、師生進行互動學習,把小組的團體成績作為評價標準,以激勵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不同專業的學生分組,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學習目標,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競爭。這樣,不僅能有效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也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實現所期待的教學目標。
總之,現代的醫學教育,除了要教授學生過強過硬的醫學專業知識,也必須緊跟現代醫學的步伐,增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為其今后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能力支撐。
推薦期刊:《中國藥師》(月刊)創刊于1998年,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培訓中心;武漢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辦。《中國藥師》主要登載藥品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及臨床使用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工作經驗,并及時傳播國內外藥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本刊內容豐富,是廣大藥師的良師益友、醫師的詢藥指南,尤其是廣大執業藥師學術交流和繼續教育之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