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1月16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
內容摘要:張賢亮的《綠化樹》描寫了特定時代知識分子在困境中的遭遇,探索了主人公章永璘是怎樣進行自我思想斗爭進而戰勝困境并超越自我的,這其中正是展現了章永璘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代表所進行的自我精神救贖歷程。
關鍵詞:知識分子 精神救贖 《綠化樹》 章永璘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人存在的意義以及價值,從而使得自身靈魂得到安寧,那么在特定時期自身被否定找不到生存方向及價值的時候,救贖就成了其選擇的必要途徑。 自小說產生以來剖析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作品枚不勝舉,但值得注意的是揭示特定時期知識分子精神幻滅,找不到出路的作品占據主流,而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張賢亮為代表的描寫知識分子如何一步步戰勝困境超越自身從而找到心靈寄托及救贖道路的作品卻為數不多,因此探求知識分子在特定困難時期如何進行自我精神救贖具有重要意義。
一.找到屬于知識分子自己的優越感
小說開頭描寫了章永璘被送往西北農場接受改造時還不錯的精神狀態,他不錯精神狀態的來源正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知識實用性,從這兩方面他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相對與其他普通勞動人民所具有的優越性,這也是他正式走入自身精神救贖的開端。
(一)思想上的優越感
章永璘在文革期間批斗后被送到西北農場接受改造,去農場改造的途中受盡了同行者“營業部主任”的欺辱,以及食堂打飯人員的白眼,在精神乃至身體需求的基本食糧受到如此壓制的情況下,一次與西北著名大學哲學系講師的對話讓章永璘找到了自我的尊嚴,他把這段談話稱為是高雅的,并且把這種談話看做是一種精神享受。 章永璘在潛意識里認為知識分子是有某種優越性的,認為讀書人是優雅的、紳士的,禮節是獨特的,有身份尊嚴象征的; 除此之外章永璘還有一個自認為精神比“營業部主任”優越的地方,就是在自己與他人一同去接受改造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比別人能夠意識到自我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自由,“我今天可以離開那條土路,今天可以跨過那條溝那條渠……今天我是受我自己的意志支配的,不是被隊長班長派遣的,也不必事事都要向隊長班長喊報告。 ”
(二)物質上的優越感
此外章永璘除了感覺用精神壓倒欺辱他的“營業部主任”,在運用自我知識的基礎上物質方面也壓倒了他。 章永璘運用同等材料做成的容器以筒狀容器的容量為最大這個物理和幾何原理,使炊事員看起來給我舀的飯要比給別人的少,所以每次舀飯時都要給自己多添一點,并且試驗證明自己每次打飯都比“營業部主任”多100CC,而這100CC正是自己利用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讓炊事員產生視覺偏差,從而沒有發現自己多打飯的秘密。 這使得章永璘認為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都要壓倒一直欺辱自己的“營業部主任”,從小說中這些描寫可以看出知識分子章永璘在精神身體上都遭受困境苦難的時候,他很本能自覺的找到自身的優勢,去壓倒這些困境與苦難,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層面上他的精神得到了些許的滿足,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救贖。
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階級缺陷后正視并服從改造
如果說小說開頭章永璘找到作為知識分子自身的優越感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知識性,那么接下他進一步的思想救贖正是對前者的推翻和反思,正是自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擁有一些優于普通勞動人民的知識基礎,這種不平等使得他有機會利用自己文化知識投機取巧,而這正是章永璘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后代被要求改造的真正原因。
(一)認識并反思自身缺陷
進入農場改造后,章永璘依舊依靠著自己的知識獲得一些額外的滿足自己身體溫飽需求的食物,在新宿舍沒有取暖設施的情況下,章永璘主動要求去打爐子,利用科學的辦法砌成又旺又省柴的爐子,但忙碌的目的就是為了把用智慧省下來的稗子面煎成煎餅吃; 在去集市買胡蘿卜的時候又利用自己的智慧欺騙了辛苦的老農,用三斤土豆換取五斤了胡蘿卜,間接的使黃蘆卜的價格下降了。 然后得了便宜的章永璘卻沒有交好運,在買胡蘿卜回去的途中不幸跌入了排水溝中,不僅渾身浸入到冰面下還失掉了一半辛苦買來的胡蘿卜,歸來后在身體發燒的折磨下開始了知識分子式的自我反思。 他的內心開始內疚起來,心里受到自譴自責的折磨,他懷疑自身所費的種種心機都是和出身于資產階級家庭有關的,他反思自己利用人的視覺誤差把打的飯變少,用釘子代替稗子面,三斤土豆換五斤胡蘿卜,爭取生存是人的本能,但爭取的方式卻由每個人的個人氣質、教養而定,種種回想到眼前的事實使他認識并開始反思之前所意識不到自身所具有的資產階級缺陷性。
(二)接受并服從對缺陷的改造
當章永璘意識到自己雖然沒有資產,但發現自身血液里還溶入著資產階級的種種習性時,這讓他大吃了一驚,于是章永璘開始抱著虔誠的懺悔來讀《資本論》。 他認識到自己所處身的這個階級注定遲早要毀滅的,而自身只不過作為最后一個烏對格人,“我這樣認識,心里就好受一點,并且還有一種被獻在新時代的祭壇上的羔羊的悲壯感,我個人并沒有錯,但我身負者幾代人的罪孽……我受苦受難的命運是不可能擺脫的。 ”這時章永璘認為對自己的批判是對的,他接受了上級對自己的改造,這里也顯示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極大的自我反思意識,在面對苦難困境的時候沒有陷入對現實的不滿循環之中,而是非常有意識的去反思自身的階級劣根性乃至去反思作為這個階級自身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章永璘又獲得了找到自身階級缺陷從而接受改造這個層面上的精神自贖。
三.在女人的幫助下受到啟發并超越自己
女性似乎是古往今來在男性知識分子占據主流的時候來啟發男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章永璘亦不例外,在他遭受到精神與肉體雙重折磨的時候,善良潑辣的勞動女性馬櫻花出現了,這個女性在幫助章永璘最終獲得身心上的救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物質上滿足帶來精神上的振奮
馬櫻花作為一個年輕又具有美貌的單身母親,身邊圍繞了不少男性,她憑借著這些男性的照顧得到了不少可以度日的糧食,然而馬櫻花卻只瞧得起章永璘這個讀書人,并且對他付出真心,她本著毫無所求一心為心上人付出的心態無私給章永璘提供食物,幫助章永璘恢復了肉體上了健康,恢復了肉體健康的章永璘不再怯懦了,面對所謂情敵海喜喜的挑釁他勇敢的應戰,緊接著他的勇敢應戰又最終贏得了馬櫻花的芳心。 這時章永璘第一次體會到健康給人的幸福感,他在跟這里的高階層勞動者、令人畏懼的巨人斗了個平手后表現出極大的精神振奮,“于是,我感到一種旺盛的活力,一種男性的激情也在我體內暗暗地涌動,我甚至能聽得見它像海潮般的音響……”從馬櫻花這里章永璘獲得了肉體上的健康,這同時也是他獲得精神振奮的起點。
(二)從情欲到愛情的超越
在馬櫻花柔情細心的照料下,章永璘長期被壓抑的情愫爆發了,在馬櫻花委婉的拒絕后章永璘懷著萬分羞愧的心情開始了內心的自我反省,他意識到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像個苦修苦煉的托缽僧,骨子里卻是貴公子落魄時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性。 章永璘在意識到自己的鄙俗后,陷入了內心的自責與掙扎,在絕望的邊緣選擇了繼續向前走下去,他意識到自己選擇此時死對于任何人和物來說將毫無意義,于是他繼續潛心研究《資本論》,這次他對資本主義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最終在馬櫻花的寬容理解與柔情下,章永璘又繼續讀書,此時他對書中的闡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他不再感嘆自己的命運,他擁有了自覺性,并且這種自覺性讓他相信當人為了各種各樣艱苦的條件展開自己的潛能的時候,人們就會發展自己,超越自己,歡樂便也從此而來,人生就完整了。 章永璘在體悟到這一層面后,他不再畏懼命運了,他開始相信自己的自覺性讓自己發揮出潛能,而不是用原始野蠻的方式改造自然,從而不被自然也改造成原始粗蠻的人,進而來超越自己。 此刻他對馬櫻花的情感不再慌亂,而是擺脫了騷動不寧的情欲,化作一股柔情,這是從情欲到愛情的上升,在這個層面上他獲得了愛情層面的精神救贖,而這個救贖正是在馬櫻花的幫助下完成的。
(三)從個人情感到對勞動人民的大愛
在章永璘意識到自己對馬櫻花產生了從情欲上升到愛情層面的情感時,很快也意識到了馬櫻花跟自己文化之間的差距,這種文化差距難以彌補,并且在精神層面難以相互溝通,由此他產生了一些迷茫與懷疑,他不知道自己和馬櫻花目前是處于什么樣的一種關系,這種心態使章永璘感到不安; 然而當海喜喜主動退出跟章永璘爭奪馬櫻花,并且把自己開荒得到豆子送給他們時,章永璘感到了自慚形穢,在勞動人民的眼中讀書人是高尚的,不吃偷來的食物的,然而只有章永璘自己知道他并非他們看的那樣高尚,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如何去騙老鄉的胡蘿卜,怎么去搞伙房的稗子面,怎么去蹭馬櫻花的白食,而眼前這個看似粗野毫無文化的勞動者海喜喜卻能做到真正的豁達與高尚。 在謝隊長的安排下,章永璘在火車站與謝隊長會面一同追回海喜喜,經過一番交談,章永璘看到了謝隊長的良苦用心,他是假裝要追海喜喜,實則是看穿了緣由,知道海喜喜放下了馬櫻花以后留不住,有意要放海喜喜一馬,并且并沒有責怪自己的意思,并且建議自己跟馬櫻花結婚。 章永璘再一次被勞動人民的善良樸實所打動了。 后來無意間跟馬櫻花提出結婚的事,得知了馬櫻花的真實想法,原來馬櫻花是甘愿為了心愛的人無私付出不求回報的人。 他意識到自己即便是“超越自己”也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救贖,而馬櫻花卻可以為了自己的心愛的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才是自己跟馬櫻花最大的差距。 這一點讓章永璘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是被馬櫻花以及身邊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所改變了,此時他意識到自己是真正愛馬櫻花的,在章永璘不愿意馬櫻花為自己如此付出并提出馬上結婚的時候,馬櫻花的真誠告白徹底打動了章永璘,章永璘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華,這一次他完成了愛情人生層面最終的救贖。 經過一系列層層的探索思考,他終于升華了自己,毅然把自己與勞動人民聯系在一起,最終從個人情感中釋放出來上升到最樸實無華勞動人民的大愛。
張賢亮在《滿紙荒唐言》中曾自述自己的創作之路,顯然他對于苦難可以增加人的創作素材持一種苦笑的態度,但是他在經歷苦難時心靈能否抵御苦難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經歷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有著特殊經歷的張賢亮自身深刻的懺悔意識拯救了他,在面對毫無理性的批判面前許多思想抵觸委屈抱怨的知識分子選擇自己結束自己的苦難,用這樣一種方式抵觸苦難,而張賢亮卻選擇了自我懺悔的方式來救贖自身,從而度過了社會歷史帶來的莫名災難,最終恢復理性反思社會歷史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事實上這種懺悔意識極大的袒露知識分子內心陰暗的一面,對于知識分子反思自身凈化心靈有重要的作用,這也對后世人們在面對苦難啟迪心靈有重要的幫助作用,作品中的章永璘正是這樣通過不斷懺悔和閱讀來提升自我從而救贖自我的,并最終把救贖自身的道路和普通勞動人民聯系起來,這體現了張賢亮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面對苦難時表現出的救贖意識和極大社會責任感。
很多知識分子在面對國家民族乃至自身危難的時候都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思色彩,章永璘作為文革期間眾多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之一,展現了知識分子在面對極大人生苦難時所具有的救贖意識,章永璘通過層層的苦難和與普通勞動人民的接觸中最終升華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應該要走的道路,從而使得自己的靈魂得到解脫與安寧。 我們通過對《綠化樹》中章永璘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遭受人生苦難知識分子的分析,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人生困境面前是如何自贖度過苦難的,文中知識分子沒有選擇消極處世,沒有選擇卑躬屈膝,而是在苦難中不斷升華自己,這對我們探討知識分子心靈世界有極大的幫助作用,亦為后世知識分子們如何面對人生苦難留下了楷模。
參考文獻:
[1]張賢亮.張賢亮小說精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張賢亮.張賢亮散文精選集[M].新世界出版社,2008.
[3]李遇春.拯救靈魂的懺悔錄——張賢亮小說精神分析[J].小說評論,2001,(03):69-77.
[4]李遇春.超越苦難的白日夢——張賢亮小說創作的深層心理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01):112-116.
(作者:丁子淑;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