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08月07日 分類:文學論文 次數(shù):
【提要】《虞初新志》是由張潮編注的一本文言小說集,內容主要包括傳奇等體裁,對研究近代漢語特別是明清時期詞匯有珍貴意義。論文綜合運用詞匯學、語義學等漢語史研究理論,從詞性、語義兩方面對《虞初新志》中的偏正式復音詞進行分類研究,以期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復音詞詞性語義
一、引言
《虞初新志》是明末清初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以“文多時賢,事多近代”聞名,是“虞初”體小說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對后世文言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具研究價值。
明清是中國小說發(fā)展的繁榮時期,體裁、內容的多樣化帶來了詞匯的豐富,因而這一時期的語言研究成果頗豐,如汪心玥《<論金瓶梅>人物語言的藝術性》。但目前學界對于《虞初新志》的研究多集中在文本內容、傳播途徑、時代背景等方面,在語言研究這一領域的探析較少,尚留空白,故我們選取該作品進行復音詞探究。論文語料依據(jù)王根林點校版《虞初新志》,限于篇幅,每種情況采用2、3例用加以佐證。
二、偏正式復音詞的定義及研究概況
根據(jù)詞匯學我們從構成方式上將復音詞分為聯(lián)合式,偏正式、附加式、動賓式等類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印宇文《<續(xù)高僧傳>附加式復音詞研究》,郝潔雅《<續(xù)高僧傳>偏正式復音詞語義構成研究》,周皓月《<續(xù)高僧傳>聯(lián)合式復音詞研究》等。其中偏正式復音詞構詞性極強,成為了許多學者研究和關注的焦點。
偏正式復音詞由正語素和偏語素兩個部分構成,偏語素修飾限定正語素,并以正語素為中心構成詞義。據(jù)統(tǒng)計,《虞初新志》中偏正式復音詞占據(jù)總體復音詞的40%左右,以名詞數(shù)量居多,動詞和形容詞次之。
三、《虞初新志》偏正式復音詞的詞性分類
《虞初新志》中的偏正式復音詞可以從詞性角度分為以下三類:
(一)以名詞為正語素
1.名+名——名
(1)孰圖今日不幸竟親見之乎!(清《虞初新志·卷二柳敬亭傳》)
(2)居無何,海入倭,為舶主,擁雄兵海上,數(shù)侵江南。(清《虞初新志·卷八王翠翹傳》)
(3)猶意吾父奮椎一擊,誓不俱生,不則刎頸以殉國難。(清《虞初新志·卷十一圓圓傳》)
例句中“今”“舶”“國”為偏語素,“日”“主”“難”為正語素,均為名詞,經(jīng)過前者的修飾而有了“今天”“船舶的主人”“國家的災難”具體的詞義。
2.動+名——名
(4)更為流言以捍生曰:“女固某家婦也,而生實圖之。”(清《虞初新志·卷十四太恨生傳》)
(5)然侍女素娥時通音問,取履式制履,精致勝于常婦。(清《虞初新志·卷十四會仙記》)
(6)而地有鱔行跡,始知向者所放生來救之也。(清《虞初新志·卷十九讱庵偶筆》)
例句中“流”“侍”“行”為偏語素,都是動詞,“言”“女”“跡”為正語素,分別指“廣為流傳而無根據(jù)的說法”“侍奉他人的女子”“走過的痕跡”。
3.形+名——名
(7)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清《虞初新志·卷一大鐵椎傳》)
(8)弱冠,與余暨陳則梁四五人,刑牲稱雁序于舊都。(清《虞初新志·卷三冒姬董小宛傳》)
例句中“長”“弱”為偏語素,都是形容詞,“子”“冠”為正語素,前者是后者的形態(tài)或狀態(tài),起到限定作用。
(二)以動詞為正語素
1.名+動——動
(9)因步行,登萬松山而望西湖。(清《虞初新志·卷十七南游記》)
(10)他丐忌且羨,因酒醉丐者,誘至空窯,椎殺于窯中。(清《虞初新志·卷十八圣師錄》)
(11)時聞傳呼鞭笞之聲,特不見主人為怪,且不曉是何官秩?(清《虞初新志·卷十九豫觚》)
例句中“步”“椎”“鞭”為偏語素,都是名詞,“行”“殺”“笞”為正語素,前者是后者的行為方式。
2.動+動——動
(12)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進士竊語,使他避。(清《虞初新志·卷五換心記》)
(13)諸人嘆服,再拜而去。(清《虞初新志·卷十六因樹屋書影》)
“竊語”中“竊”“語”均為動詞,組合在一起后依然為動詞,語是主要行為,而竊處于次要的修飾地位,嘆服同理。
3.形+動——名、動
(14)君躊躇四顧,正勢側峰,橫支豎理,皆默識在心,借成眾手。(清《虞初新志·卷六張南垣傳》)
(15)格外之仁,均候圣斷,非臣等所敢置喙也。(清《虞初新志·卷七曲全節(jié)義疏》)
“默”“圣”為形容詞,“識”“斷”為動詞,例一中組合依然是動詞,例二中形成名詞。
4.副+動——動
(16)最后有一詩,蓋臨終絕筆。(清《虞初新志·卷九再來詩讖記》)
(17)即張遠之婦,見其夫復生,而為李宛之妻所踞,心能甘乎?(清《虞初新志·卷十北墅奇書》)
“臨”“復”在例句語境下都是副詞,分別是“將要”“又、再次”的意思,用來修飾動詞“終”(結束),生(活著)。
(三)以形容詞為正語素
1.名+形——名
(18)方海內無事,生所談,皆豪猾大俠、草澤亡命。(清《虞初新志·卷二柳敬亭傳》)
“海”為名詞,“內”為形容詞,組合在一起成為名詞,指國境之內。
2.動+形——動
(19)中間智計百出,保全實多。(清《虞初新志·卷三冒姬董小宛傳》)
(20)尾建水閣,可納涼,以待貴者游息。(清《虞初新志·卷十九七奇圖說》)
“保”“納”為動詞,“全”“涼”為形容詞,其中全也可以是補語指保護的程度,組合成為動詞。
3.形+形——形
(21)又下見朝陽洞,石穴幽邃……又西上煙霞嶺,極目皆山,幽深奇?zhèn)ァ?清《虞初新志·卷十七南游記》)
例句中“幽”“邃”“深”均為形容詞,“幽”與“邃”意思相近,但是加上偏語素會使得詞義更加精準、形象。
四、《虞初新志》偏正式復音詞的語義分類
《虞初新志》中的偏正式復音詞還可以從語義角度進行分類,通過研究我們將它們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正語素表示人或具體的事物,偏語素表示位置、功能、性質等抽象的概念用偏語素對正語素進行限定、修飾從而形成新的詞義,根據(jù)偏語素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又可細分為以下幾類:
1.偏語素表位置
(22)三歲失乳,母楊太孺人置水酒床頭,夜起飲之,一瓿立盡。(清《虞初新志·卷一姜貞毅先生傳》)
(23)間則行善事,德化洽于鄉(xiāng)里。(清《虞初新志·卷五山東四女祠記》)
(24)爰走揚城東南隅,卜地宅之。(清《虞初新志·卷五花隱道人傳》)
此外還有西南、門下、南塘、東北、山賊等。
2.偏語素表時間
(25)柳生乃退就舍,養(yǎng)氣定詞,審音辨物,以為揣摩,期月而后請莫君。(清《虞初新志·卷二柳敬亭傳》)
(26)去世已歷年所矣。(清《虞初新志·卷十二邵士梅傳》)
(27)終日坐閣中,專理刺繡,影匿形藏,非媼呼,不入中堂。(清《虞初新志·卷十四太恨生傳》)
此外還有正午、前人、后世、朝霞、夜雨等。
3.偏語素表性質
(28)上黨人盧言,嘗見一犬羸瘦將死,憫而收養(yǎng)。(清《虞初新志·卷十八圣師錄》)
(29)兩乳正中間,腸突出寸許,色鮮紅如血卷。(清《虞初新志·卷八趙希乾傳》)
此外還有黧黑、微言、美目、奸人等。
4.偏語素表數(shù)量
(30)能徒步走數(shù)百里,凌絕壁。(清《虞初新志·卷一徐霞客傳》)
(31)五音依于四聲,毋或矯也。(清《虞初新志·卷四寄暢園聞歌記》)
此外還有七奇、五色、千古、萬世等。
5.偏語素表質地、原料
(32)臨別,手制葛衣葛褲贈生,歸而視之,頗與閩葛類。(清《虞初新志·卷十四會仙記》)
此外還有玉壺、玉屑、金漿等。
6.偏語素表功能
(33)爾時酒甕茶鐺,皆挾中泠香氣,奈何不獲親見之也。(清《虞初新志·卷十五中泠泉記》)
(34)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清《虞初新志·卷二十板橋雜記》)
此外還有講堂、丹爐、侍女等。
7.偏語素表領屬關系
(35)時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無一人。(清《虞初新志·卷八趙希乾傳》)
(36)述祖私念曰:“此殆龍宮也!”(清《虞初新志·卷十八海天行記》)
此外還有樹葉、蟬紗、弓弦等。
8.偏語素表指稱
(37)當爾時,坐茆屋下,日照戶,如渥醇酒,然畏風不能視日。(清《虞初新志·卷四丁藥園外傳》)
(38)泰西人巧思,百倍中華,豈天地靈秀之氣,獨鐘厚彼方耶?(清《虞初新志·卷六黃履莊小傳》)
此外還有諸侯、諸子等。
(二)正語素表動作行為,偏語素表行為的方式:
(39)詎可牽惹閑情,致乖色養(yǎng),一也。(清《虞初新志·卷十四太恨生傳》)
此外還有竊語、嘆服、鞭笞、步行等。
五、結語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虞初新志》中的偏正式復音詞具有以下特點:
(一)詞性上修飾性更強、構詞方式多樣
據(jù)程湘清研究,先秦時期偏正式復音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和代詞數(shù)量并不多,一直到中古時期,名詞依然是占據(jù)了偏正式復音詞的主要地位,這在《虞初新志》中也有所體現(xiàn),書中偏正式復音詞以名詞居多,其次是動詞、形容詞,但后者在數(shù)量上大大增加,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發(fā)展趨勢。同時,明清時期古漢語的構詞方式也有所豐富,除了常見的名+名、動+名、形+名、名+動、動+動等結構,副詞、介詞作為定語或狀語限定正語素的詞匯增多,加強了偏語素的修飾性。
漢語言論文投稿刊物:《中國語文》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合辦,1956年以后編輯部工作由語言研究所單獨承擔。
(二)語義構成發(fā)生變化,新詞新義增多
偏正式復音詞的特點在于將兩個詞義、詞性不同的語素組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詞新義,同一正語素與不同的偏語素組合可以形成多種含義。向熹在研究《詩經(jīng)》中的復音詞時發(fā)現(xiàn)“正語素主要表示人或事物,有關動作、行為的不足10個,有關性質、狀態(tài)的則一個也沒有”,這一現(xiàn)象隨著漢語詞匯的豐富逐漸發(fā)生變化。在明清文學中,特別是以《虞初新志》為代表的小說,不僅存在著大量表示人事物的正語素,關于動作、性質的偏正式復音詞也占據(jù)了不小的篇幅,促進了白話文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清·張潮、王根林2012《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阿根2016《<新見北朝墓志集釋>文字校理》,《江海學刊》第3期。
周阿根2017《<宋代墓志輯釋>文字校勘商兌》,《江海學刊》第1期。
周阿根2017《吐谷渾墓志語詞釋正》,《江海學刊》第5期。
作者: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