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2月08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基于2009-2019年浙江省89個縣(市、區)旅游與文化資源相關數據,構建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評判模型,分析其空間錯位情況,并通過擴展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定量探究浙江省縣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機制。結果表明:①浙江省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明顯,依據空間錯位指數絕對值將各縣(市、區)劃分為高、中、低三類錯位區。②文化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交通可達性和旅游接待設施是影響浙江省旅游空間錯位的重要因素,對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影響最大的因素為經濟發展水平,其次為市場規模和文化資源,旅游接待設施和交通可達性影響較小。
關鍵詞:文化資源;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浙江省
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旅游業是文化屬性非常濃郁的產業部門,旅游經濟與文化資源稟賦的區域空間互促機制是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難點。區域旅游發展實踐表明文化資源豐富并不意味著旅游經濟發達[1],從而產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發展的空間錯位。20世紀60年代,JohnKain首次利用“空間錯位”(SpatialMismatchHypothesis,SMH)[2]概念來刻畫城市快速空間重構影響下的弱勢群體居住和就業空間機會[3]。
之后該術語被應用到黑人(少數族裔)、低收入居民、新移民和婦女等社會弱勢群體及城市職住分離等現象的研究[4],認為空間錯位作為反映城市或區域社會(空間)內部分異性指標,亟待進一步探索空間錯位的成因、效應與治理[5]。空間錯位假說引入中國后,學界開始研究“區域經濟演進[6]”和“旅游資源與旅游業增長”的空間錯位現象[7],重點探索了旅游資源、區位條件、旅游景區、旅游收入之間的空間錯位關系,指出中國國內或入境旅游流、旅游景區、星級酒店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間錯位,在個別省市或縣市區存在“資源詛咒”現象[8]。
綜上,現有研究聚焦國家或省市宏觀層面,多關注單一時間節點或較短時間段內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空間錯位現象,機制分析多傾向于理論框架構建,難以為各地政府發展旅游業提供實際指導。本文借鑒空間錯位指數模型構建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評判模型,從縣域視角測度和分析浙江省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狀況[9];采用擴展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從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內生驅動作用和外生反饋作用兩個方面探討二者作用空間錯位的機制,以期為促進浙江省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推動區域旅游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構建文化資源豐裕度來衡量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文化資源相關數據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務院、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以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公布的各項名錄。旅游收入是衡量區域旅游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文選取2009-2019年浙江省89個縣級行政區(為保持數據連貫性,2019年獨立設市的龍港市仍算在蒼南縣中)旅游總收入平均值作為旅游經濟指標,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19年《浙江省統計年鑒》、2009-2019年《浙江省旅游年鑒》、2009-2019年《浙江旅游統計便覽》和浙江省各縣(市、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研究方法
文化資源豐裕度評價模型:文化資源是指凝結了人類無差別勞動和豐富思維活動的物質、精神產品或活動。目前學界關于文化資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資源本身價值的評估,缺乏一套定量評價的體系以測定區域文化資源的總體稟賦。綜合考慮構成旅游資源的豐裕度指數來衡量區域文化資源優勢,以區域內省級及以上的文化資源為基本要素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研究和評價,選取浙江省歷史文化街區、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旅游度假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國有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3項指標,構建區域文化資源豐裕度評價指標體系,借助熵權法和TOPSIS模型確定區域文化資源豐裕度權重及其綜合評價值[10]。
2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特征
為避免某一年度數據的特殊性,本文選取2009-2019年浙江省89個縣(市、區)文化資源和旅游收入平均值計算二者空間錯位狀況。為避免不同數量級和量綱影響,利用極差法將數據歸一化為0.1-0.9之間的數值,根據空間錯位評判模型計算浙江省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指數。浙江省89個縣(市、區)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之間存在著空間匹配性[14],即區域文化資源越豐富,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同時也存在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性,即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旅游收入反而較低;或文化資源匱乏的地區,旅游收入卻較高。
整體而言,各縣(市、區)空間錯位程度及方向相對穩定,旅游經濟發展相對于文化資源呈現負向錯位的地區較多,錯位指數值基本集中在-4-4之間。本文依據空間錯位指數的絕對值將各縣(市、區)劃分為高錯位區(>1)、中錯位區(0.5-1)和低錯位區(0-0.5)3種類型。
3種類型的具體表現為:①高錯位區包括下城區、永嘉縣、南潯區、蕭山區、普陀區、慶元縣、濱江區、泰順縣、拱墅區、龍泉市、海寧市、仙居縣、上城區、江山市、寧海縣、鹿城區、鄞州區、諸暨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和瑞安市等20個縣(市、區)。
其中,下城區、蕭山區、普陀區、濱江區、拱墅區、鹿城區、鄞州區和諸暨市旅游空間錯位指數為負值,說明這些地區實際旅游收入比預期旅游收入高,文化資源豐裕度較低,但旅游經濟發達,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并不依賴于文化資源;永嘉縣、南潯區、慶元縣、泰順縣、龍泉市、海寧市、仙居縣、上城區、江山市、寧海縣、景寧畬族自治縣和瑞安市旅游空間錯位指數為正值,說明該地區實際旅游收入低于預期旅游收入,雖然文化資源很豐富,但未充分發揮預期的吸引力來拉動旅游經濟,旅游經濟一直處于中等偏下水平,為旅游滯后型地區,未來旅游經濟發展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②中錯位區包括樂清市、德清縣、江北區、富陽區、永康市、西湖區、余杭區、柯橋區、松陽縣、桐鄉市、象山縣、嘉善縣、臨安區、椒江區、溫嶺市、臨海市、海曙區、淳安縣、新昌縣、安吉縣、奉化區、長興縣、東陽市、定海區和蓮都區等25個縣(市、區),其中樂清市、德清縣、江北區、富陽區、永康市、西湖區、余杭區、柯橋區、松陽縣、桐鄉市、象山縣和嘉善縣為正向錯位,該類型地區具備一定文化資源優勢,旅游經濟處于浙江省中等水平,較文化資源而言相對滯后。
西湖區、桐鄉市、象山縣文化資源豐富,優渥的文化底蘊帶動區域旅游經濟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臨安區、椒江區、溫嶺市、臨海市、海曙區、淳安縣、新昌縣、安吉縣、奉化區、長興縣、東陽市、定海區和蓮都區為負向錯位,該類型地區文化資源基礎較差,旅游經濟發展相對超前,兩者錯位發展程度一般;臨安區、椒江區、溫嶺市缺乏影響力較大的優質文化資源,但是通過文旅融合、文化創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③低錯位區包括武義縣、江干區、桐廬縣、縉云縣、建德市、三門縣、平陽縣、磐安縣、常山縣、龍灣區、洞頭區、云和縣、文成縣等44個縣(市、區),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程度較輕的地區在全省范圍最大,該類型地區文化遺存較少,資源基礎較差,旅游經濟同樣欠發達,旅游經濟與文化資源呈現一種低水平均衡發展狀態。
3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機理
3.1實證結果
為避免地理空間因素對結果造成偏差,本文引入空間滯后模型(SLM)和空間誤差模型(SEM)對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機制進行定量研究[15],同時以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作為對比。運用SPSS20.0軟件對各解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發現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10以內,表明不存在明顯多重共線問題。
GeoDa1.6.5分析結果顯示模型整體上通過10%置信水平的顯著性檢驗。通過比較模型的Log-Likelihood、AIC和SC三大擬合優度估計值,發現SLM和SEM模型擬合度指標Likelihood均大于OLS估計結果,說明空間回歸模型優于傳統線性回歸模型。同時,空間滯后模型的Log-Likelihood值最大,AIC值和SC值最小,說明空間滯后模型擬合度最高,從而得出空間滯后模型最優的結論。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內部作用機制:
①區域文化資源對旅游經濟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旅游經濟發展潛力,只有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旅游產品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區域旅游具備持久的競爭力、生命力和市場吸引力。
文化資源資本化形成旅游經濟資本,再通過市場運營造就旅游業,文化資源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內部驅動因素。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等環杭州灣地區是浙江省旅游經濟高值區和熱點區,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底蘊為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區域的文化資源稟賦并不能決定其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旅游經濟效益,例如麗水和溫臺地區雖然也擁有不錯的文化資源優勢,但其旅游經濟并未得到充分發展,在區域內處于落后地位。因此,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還要取決于資源轉化的方式和外部影響因素。
②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對文化資源的反饋。旅游業作為一種能夠產生較強文化效益的經濟產業,對區域文化和文化資源的繁榮發展具有積極的反饋作用,能夠有效促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而積淀形成區域新的優秀文化資源。首先,旅游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旅游經濟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主要由市場驅動,不同于國家財政投入進行的保護和傳承,是一種基于利益機制而實現的保護。旅游業通過將文化資源產生的經濟效益傳導給文化傳承者,進而形成其對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動力。
其次,旅游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催化劑,浙江諸多以古村落為代表的文化資源尚無法成為可供消費的旅游產品,在發展旅游業之前僅僅是當地居民生活場所,并且由于人口流失不斷衰敗,隨著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的發展,古村落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走向市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實現了自身價值的重構。
最后,旅游是孵化新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平臺,旅游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全新的、面向游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容。如位于金華東陽市的橫店影視城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基于歷史劇和古裝劇拍攝基地這一明確的產業定位,借助影視大片的拍攝,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開發與影視結合的旅游產品,積極打造影視產業鏈,逐漸形成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帶動了影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外部驅動機制:
①市場需求。統計顯示浙江省2015-2020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都快速增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旅游需求和消費市場。國內旅游市場主要由浙江本地游客構成,占全省旅游接待總量的50%以上;省外市場以江蘇、上海和安徽為主,游客的比例在20%左右。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核心樞紐區,是國內旅游消費需求最為集中的區域,為浙江省提供了強大的近程客源市場支撐。為了給不同旅游者提供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產品,浙江省業已形成了海洋旅游、山水旅游、文化旅游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線路,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②經濟發展水平。浙江省發達的民營經濟為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投入,同時政府部門積極向社會提供包括旅游基礎設施在內的各類公共產品,不斷改善旅游發展環境,旅游經濟走在全國前列。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了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浙東北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基礎服務設施、產業結構、資金投入以及資源開發等方面均優于浙西南地區。浙西南地區,雖具備資源優勢,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交通和服務設施不夠完善,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從而抑制了其旅游經濟的發展。
③交通可達性。區域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進而影響旅游市場和旅游業發展規模。交通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帶來“時空壓縮”效應,能夠改變節點城市區位條件和旅游交通可達性,從而減少國內外游客的出行時間和空間成本,這將影響旅游者對旅游景點的選擇,引導和促進產業資本對目的地旅游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
隨著滬杭城際高速交通網絡的完善,東海大橋、寧波-舟山連島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和嘉紹跨江大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成,長三角逐步實現交通一體化,距離和時間成本對浙江省旅游市場造成的不利影響得以縮小。具體而言,環杭州灣和浙東沿海地區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對旅游經濟拉動作用較大,而浙西南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地帶,交通不便,盡管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但受可進入性的制約,游客難以到達,嚴重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④旅游接待設施。一個地區的接待水平直接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良好的旅游接待設施能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浙江省重視旅游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并重,旅游產業逐步完善化、人性化、智能化,尤其浙東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投入力度更大,景區、飯店和旅行社等在數量和質量上擁有極大優勢,為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4結論與討論
本文借鑒空間錯位指數模型,構建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評判模型,對浙江省縣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狀況進行定量測度和分析,并通過構建擴展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從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內生驅動作用和外生反饋作用兩個方面探討二者的空間錯位機制,主要結論如下:
①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評價:浙江省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之間存在空間錯位性,即文化資源匱乏的地區,旅游收入卻較高或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旅游收入反而較低,存在一定的“資源詛咒”現象;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程度差異明顯,依據空間錯位指數的絕對值將各縣(市、區)劃分為高錯位區、中錯位區和低錯位區三種類型。
②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機制: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對浙江省旅游經濟發展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從而構建浙江省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機制。區域文化資源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和促進旅游消費兩方面推動旅游經濟的增長;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實現區域文化繁榮發展,進而積淀形成區域新的優秀文化資源;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規模、交通可達性和旅游接待設施等是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的外部驅動力。
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表明,本文構建的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評判模型能夠較好的測度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空間錯位程度,并能夠有效判別各地區錯位類型與特征,同時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機制的分析為浙江省各縣(市、區)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空間錯位差異提供了理論解釋。為進一步促進浙江省文化資源利用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①著力開發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重點強調地方文化資源的深層涵義,凸顯地方特色與風格。
②打造旅游產業集群,推進特色塊狀經濟建設。縣域需大力推動各縣(市、區)之間協作互動,實施產業集聚策略,促進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建成一批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旅游業示范區和示范鄉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旅游產品、企業集團和品牌,最終形成若干在全國有品牌知名度和重要影響力的特色旅游業。
③加快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培育文化旅游企業集團。浙江省在長三角區域中擁有獨特的山水資源優勢,應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突出本土旅游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市場吸引力和產業競爭力的品牌,建成以“詩畫浙江”品牌為龍頭,以城市旅游品牌為支撐,以企業、節慶、服務品牌為補充的區域旅游品牌體系。 本文重點從內外因探討了旅游資源與經濟的空間錯位機制,相關變量衡量及其作用機制受篇幅限制未作進一步研究,另外政策實踐導向、客源地市場等因素也可能進一步造成空間錯位,因此,旅游資源與旅游經濟的衡量指標選取依然值得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胡小海,黃震方.江蘇區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機制[J].江蘇社會科學,2017,(1):254-259.
[2]KainJF.HousingSegregation,NegroEmployment,andMetropolitanDecentralization[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8,82(2):175-197.
[3]劉志林,王茂軍,柴彥威.空間錯位理論研究進展與方法論評述[J].人文地理,2010,25(1):1-6.[4]HoustonDS.MethodstoTesttheSpatialMismatchHypothesis[J].EconomicGeography,2015,81(4):407-434.
[5]CidellJ.ConcentrationandDecentralization:ThenewGeographyofFreightDistributioninUSMetropolitanArea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9,18(3):363-371.
[6]莊汝龍,葉持躍,馬仁鋒,等.旅游經濟發展時空差異演進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14,27(4):71-77.
[7]ThompsonMA.TheImpactofSpatialMismatchonFemaleLaborForceParticipation[J].EconomicDecelopmentQuarterly,1997,11(2):138-145.
[8]馬仁鋒,倪欣欣,張文忠,等.浙江旅游經濟時空差異的多尺度研究[J].經濟地理,2015,35(7):176-182.
[9]蘇勇軍,鄒智深.旅游產業與城市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17,30(4):92-96.
[10]ZhengY,ZhuY.SpatialDislocationAnalysisofTourismEconomy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JiangsuProvince[J].JournalofEconomicScienceResearch,2021,4(1):13-22.
作者:1王瑋芹1a,1b,汪聰聰1a,2,王益澄1a,1b,馬仁鋒1a,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