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7月12日 分類:科學技術論文 次數:
摘要:以案例分析法歸納物聯網時代下公共互動裝置藝術的現狀,并通過對公共空間互動裝置藝術設計流程中原型設計的重要性的論述提出Arduino硬件開源平臺。深入分析Arduino硬件開源平臺應用于互動裝置設計中的優勢,為城市公共互動裝置的創新實踐提高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Arduino;公共空間;互動裝置;原型設計
公共藝術主要是指存在在公共空間中,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方式促使社會公眾與城市在生理、情感以及精神層面上產生互動,并在情感與行為的互動中展示城市形象與文化。傳統的公共藝術從其存在的物理形態角度可分為靜態為主的公共藝術:雕塑、壁畫、園林景觀,動態為主的公共藝術:噴泉、燈光秀、街頭行為表演等。
而隨著社會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公共藝術產生巨大影響,公共藝術受到的技術局限越來越小,其形式更加多樣化、材質運用更加豐富,物聯網、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加入促使“互聯網+公共藝術模式”的互動裝置藝術應運而生。
互動性強、體驗性好、參與性高的互動裝置藝術打破傳統“以靜態觀賞”為主的模式,沉浸式的五感體驗交互與行為互動促使公眾高度的積極性“參與”其中,更好的達成宣傳與聚集人氣等目的。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分工界限逐漸模糊,而對于設計師而言,藝術與技術融合對他們提出的新的挑戰,而且在設計流程中的靜態原型已不能滿足互動裝置藝術地設計測試需求。遂本文將Arduino開源平臺引入到互動裝置藝術設計流程中,開展針對互動裝置藝術原型設計實現的方法研究。
1公共互動裝置藝術概念定義與設計流程分析
1.1公共互動裝置藝術定義
公共互動裝置藝術(InteractivePublicArtInstallations)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存在的一種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完成的可供人們與之實時交互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數字化城市的產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林奇(KevinLynch)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在城市場景中人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觀察者,與其他的參與者一起,人們也成為場景的組成部分。”[1]
公共互動裝置藝術的出現旨在通過參與式的體驗使人與人、人與裝置、人與空間產生互動交流,從而吸引人們駐足討論,提升公共環境的人氣,增強宣傳效果,引發人們對有些作品的思考。
1.2公共互動裝置藝術案例分析
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組合起來的跨領域創作團隊在最近幾年世界各大著名藝術展會和城市公共環境中呈現了不少基于智能互動形式的藝術設計作品。2016年由加拿大Ekumen團隊所設計所設計的大型互動式燈光藝術裝置“光環”出現在被世界最知名的冬日慶典之一的加拿大特婁燈光節(MontrealEnLumière)戶外公共展區內。
2米寬的光環內置入
24格不同故事的黑白底片,當用戶進入光環拉動內置拉桿時便可喚醒光環開始運轉,音樂開始播放,燈光開始不斷變換,環狀壁面的黑白故事也在不斷運轉播送,它們變換的快慢取決于用戶拉桿拉動的速度。設計師將西洋鏡、音樂盒與鐵道列車的元素融入到“光環”設計中,通過視覺、聽覺為人們帶來愉悅的互動體驗。
荷蘭羅斯加德工作室創始人丹·羅斯加德(DaanRoosegaarde)是一名擁有藝術碩士和建筑學博士學位的跨學科藝術家,他善于運用高科技手段實現作品和參觀者的互動,將眾多結合現代科技的城市景觀裝置帶動大眾身邊。《蓮花》是由許多智能的鋁合金箔片組合而成的互動裝置,它隨著人們的移動與周圍溫度的變化而自發的收折或打開。丹·羅斯加德運用智能薄片、傳感器等多種綜合技術,通過對用戶行為的捕捉展現形態的不同變化,給人們帶來人與空間相融合的光與影的互動形態變化。
1.3公共互動裝置藝術設計流程分析
一個成功的創新不但需要具備巧妙的創意,而且還需制定周密、詳盡且不乏彈性的計劃,并付諸實踐,持之以恒地執行。[2]公共互動裝置是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結合體,其作品中互動技術的加入使用戶在參與中得到沉浸式的感官與情感體驗。
公共互動裝置在設計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根本導向符合產品設計的核心思想,因此其設計流程按照產品設計流程基本框架進行。而關于產品設計流程國際上很多著名專家和學者做過詳細的描述和解釋。1984年,德國Pahl和Beitz教授以系統化理論為基礎將產品設計流程分為任務明確、概念設計、設計進化以及詳細設計四個階段,其倡導設計工作應具備條理性,并認為產品設計的重點是需求分解和方案評估。[3]
1995年,Roozenburg和Eekels站在項目的全局角度聯合創新設計流程模型,將產品設計劃分為產品規劃(制定目標和策略、產品創意選擇)、嚴謹開發(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產品測試、產品營銷計劃)與產品實現(產品生產、產品銷售)三個主要步驟,他們認為不應將設計從一個完整項目獨立出來單獨思考其流程。
他們將嚴謹開發視為最核心的步驟,從前期計劃中將需求進行功能點轉化得出產品開發的方向,將最具前景的方案轉化成周密的產品設計,并以草模的形式進行原型測試,通過測試驗證產品造型、功能、材質、配色設計的合理性,此步驟保證后期大批量生產的有序進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品失敗的風險。他們強調在原型測試中對新產品的各個因素(功能、外觀、使用行為、制作、成本、使用環境等)進行慎重考慮,并不斷完善產品。
原型設計作為整個產品開發流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是紙面方案與批量生產之間的重要環節,將抽象的方案具體化有利于設計人員對產品進行更加客觀的評價和測試。
在以批量生產為代表的硬件類產品設計中,原型設計需要工程師、CMF設計師、結構設計師等專業人員協同完成;在交互類虛擬軟件產品設計中,原型設計可借助Axure、高保真圖等簡單易學的工具完成,這一過程設計師便可獨立完成。而基于人交互行為的公共互動裝置對原型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再僅僅對材質、色彩、外觀等要素進行評估,而需要通過可交互的原型進行行為測試評估、交流溝通、設計思考和方案管理。
因此,交互技術的加入成為公共互動裝置原型設計的必備要素,而交互相關的技術知識也成為設計師必備的知識儲備。但java、c++等面向嵌入式的硬件編程門檻較高,對于大部分以藝術學為學科背景沒有理工科基礎的設計師而言難度太大,而為傳授互動設計而誕生的Arduino開源平臺成為非專業人士的首選。
2Arduino應用與城市公共互動裝置藝術原型設計中的可行性
Arduino由歐洲開發團隊于2005年研發而成,由硬件(各種型號的ArduinoBoard)和軟件(ArduinoIDE)組成,主要以AVR單片機為核心控制器的單片機應用開發板,是一款專門針對創客、設計師、電子愛好者的可開源電子硬件設計平臺。
Arduino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單芯片微電腦,它使用了AtmelAVR單片機,構建于開放源代碼,其編程語言是建立在C/C++語言基礎上的。[4]它作為一個使用便捷源代碼的微型控制器旨在為非專業人士傳授互動技術,以用戶獨立完成互動類產品原型設計為目標,鼓勵全世界的人去做他們認為最酷的事情。其開放性、易用性、交流性及豐富的第三方資源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創客風潮,是21世紀創客運動興起的標志性事件。
(1)門檻低。
樹莓派(RaspberryPi)、英特爾和Arduino是目前嵌入式計算與開源硬件(OSHW)領域中用戶量與口碑排名前三的產品。樹莓派與英特爾在運行速度、性能等方面優于Arduino,但相比樹莓派與英特爾而言,Arduino其接口的標準化使得使用流程標準化,而且模塊化的電子元件讓硬件的入門門檻被大幅度降低。
同時,隨著Webduino、haohaodada、KenRobot等圖形化編程軟件的出現Arduino平臺的軟件編程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且擁有大量可被修改編輯的開源協議范圍內的原始代碼,編程這一最大技術壁壘對于非專業人士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因此,對于創客、設計師等非專業人士來說,學習成本較低的Arduino更適合運用在原型設計當中。
(2)功能較完整。
Arduino其軟件IDE界面基于開放源代碼,網絡上有眾多程序開發代碼免費下載使用,也可依據個人需求對代碼進行修改。其硬件方面Arduino可獨立運行與軟件進行交互,同時目前市面中擁有大量電子元件可供用戶選擇,例如開關、舵機、各類傳感器、馬達等各類輸出裝置與控制器件,用戶可通過“加法”的形式進行模塊化組合,得出無限的可能。面向電子愛好者的開源電子硬件平臺Arduino由于其可組裝的功能模塊和豐富文件庫能夠基本滿足設計師在制作可交互裝置原型的需求。同時,隨著Arduino功能不斷完善,國內小米yeelight、無人機的大疆、Pebble智能手表等都是使用Arduino作為平臺基礎研發完成。
Arduino其研發的目的是為實現非專業人士的創意、設想而創造的一款可自主設計的智能控制器。但這里所指的創意與設計師、科學家所完成專業級產品有所區別。在城市公共互動類設施產品設計流程中,學習門檻低的Arduino主要幫助設計師完成產品在量產與產品實體模型化之前的功能與體驗的可用性測試,驗證產品的行為邏輯合理性以及評估產品可用性。同時,Arduino模塊化的特點可以讓用戶在進行原型設計的過程中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有利于創造新的可能。
3結論
互聯網與傳感器技術不斷發展與成熟的趨勢下,公共空間藝術不斷智能化、互動化、趣味化已成為未來幾年的必然發展方向。公共空間互動裝置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產物,其原型設計在整個設計流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如何更接近構想的互動行為呈現出來是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基于Arduino開源硬件的技術途徑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好的完成其最終作品,同時在原型調試過程中迸發出新的創意靈感,在設計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大大提升效率。將Arduino開源平臺引入公共互動裝置的設計過程中不僅打破傳統公共空間藝術只供觀賞的價值體現,形成一種全新的公共空間藝術,而且幫助設計師通過作品更多的考慮人、裝置、周圍環境乃至社會的交流互動。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AnnemiekvanBoeijen、JaapDaalhuizen等.設計方法與策略[D].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GPahl,WBeitz.EngineeringDesign[J].Unknown,1990(06):231-234.
[4]蔡睿妍.Arduino的原理及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2(16).
[5]付久強.基于Arduino平臺的智能硬件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5,36(10):76-79.
[6](美)CooperA,(美)ReimannR等,劉松濤(譯).AboutFace3交互設計精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7]楊楠,李世國.物聯網環境下的智能產品原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06):55-58.
[8](加)Wigdor.自然用戶界面設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相關刊物推薦:包裝工程(半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主管,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主辦。雜志內容主要分為專論和信息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