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9月13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詩作,全詩以淺顯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雨后孩童戲水的嬉鬧情境圖,勾畫出孩童活潑、俏皮的形象,整首詩用“快樂”貫穿全篇,極具童趣。 怎樣使學生體會詩中兒童的心理,進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樂,是這篇課文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試講,修改教案和再上課,我發現只有讓學生走進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把文中群體的快樂和個體的快樂有機地聯系起來,畫面才能變得鮮活、有趣,他們才能更深入地體驗蘊涵其中的情趣。 因此,教學中我通過五個整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份童真童趣。
一、媒體技術與情境創設的整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而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會有效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與文本對話。 課始,我先讓孩子們聽嘩嘩的雨聲,讓學生聯系聽到的聲音,展開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雨后你們在這里痛快地玩過嗎? 說說你們是怎么玩的? 待學生暢所欲言后,我激發孩子們朗讀課文:小朋友們玩水的場面被寫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詩,想不想去讀一讀呢? 下面我們一起去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里所描繪的情境。 這樣,讓聲音喚起學生對快樂生活的回憶,讓聲音放飛想象的翅膀,也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美好的情境。
作者:陳天霞
在理解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后,我播放了一組孩子們盡情嬉水玩樂的畫面,配上久石讓的《夏天》,歡快的音樂和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雨后孩子們的快樂,把他們帶入了玩水的情境。 這時,再讓他們說說廣場上其他孩子是怎么玩的,他們就融入了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有話可說。 有效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它能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情境。 媒體技術與情境創設的整合在《雨后》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想象與訓練的整合
《雨后》是一首小詩,詩歌教學應注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與運用,盡可能地設計各種活動平臺,喚起學生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最終促成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得以提高。 我在教學時抓住文本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口語訓練,以期實現想象與訓練的整合。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描繪”情境。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讀了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情境? 并進行說話練習:我仿佛看到( ),仿佛聽到( )。 將理解課文內容與說話訓練融為一體,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注意了對學生說話的完整與規范的隨機指導,一舉兩得。
在學完小哥哥和小妹妹如何玩水后,我問道:“同學們,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說廣場上有一群孩子,除了小哥哥、小妹妹,其他的孩子又會怎么玩呢? ”讓學生發揮想象,感受這一群赤腳的孩子,高挽褲管,盡情地在廣場上使勁地踩呀,喊呀,笑呀的歡樂! 再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孩子們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豐富踩水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這一群孩子真的快樂得像神仙一樣。 在課文的小結部分,我啟發孩子們:“兄妹倆玩水的快樂一定也勾起了你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你們一定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吧? 現在讓我們來交流交流。 ”讓孩子談談自己童年有趣的經歷。 有的孩子說一次去游泳,還沒準備下水,被爸爸推下了水。 有的孩子說小時候洗澡時,沒站穩,在水盆里滑得四腳朝天……教室里笑聲不斷,課內的“快樂”已經延伸到了課外。
由快樂的兄妹倆聯想到廣場上的一群孩子,由玩水讓學生聯想到自身童年美好生活的體驗。 讓學生把快樂傳播給所有的同學和教師,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同時很好地體現了語文性——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朗讀與感悟的整合
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主線,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體驗情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在《雨后》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走進詩歌,引導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在讀中感悟兄妹倆在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并從讀中揣摩兩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擔心、歡喜、興奮和驕傲,以及妹妹既膽小又想玩水的矛盾心理。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實現朗讀與感悟的整合。 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快樂”。
“看看從哪里能讀出小哥哥玩水的快樂呢? ”我欣喜地發現,學生找得很準確,不僅找出了相關語句,在讀的過程中還抓住了小哥哥的動作“使勁地踩”“喊”“滑”進行了表演讀。 學生在讀“妹,小心,滑! ”時,不僅讀出了喊的樣子,還做了個差點滑倒的動作。 再指導學生通過讀“使勁地踩著水”“濺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褲子”等詞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學生讀起來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正沉浸在這快樂之中,就好像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神仙一樣”。 在指導學生理解小妹妹如何玩水時,我讓孩子們抓住了妹妹的動作“緊緊地”“咬著唇兒”“提著裙兒”“輕輕地”“小心地”,并用自己的朗讀向大家展示了妹妹雖然膽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讓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復朗讀,獲得情感體驗,再把理解與感悟作為學生個性化感情朗讀的基礎,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學生讀出了雨后的快樂,讀出了對情境美、人文美的感悟,在讀中品味出文字的魅力。
四、身體語言和內心語言的整合
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重點描繪了一對小兄妹踩水嬉戲的有趣情境,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出了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以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征。 理解這首詩的難點在于體會兄妹倆行動與心理活動的矛盾。 這方面的心理如何讓學生揣摩到,我覺得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采用身體語言和內心語言的整合,進行角色體驗,讓學生把內化的語言以及生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包括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表達出來,從而讓學生身臨其境,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聽到人物的內心語言,產生情感共鳴。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對小哥哥和小妹妹以及文中一群孩子赤腳在雨后的廣場上玩水嬉戲的場景進行表演,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動作……在學生盡情表演小哥哥時,教師扮成記者,啟發學生質疑,解惑,積極思考:為什么小哥哥滑了一跤把褲子弄臟了,還很興奮? 學生各抒己見,聯系自身的情感體驗談感受。 在引導學生抓住小妹妹的動作特征進行表演后,教師讓學生體會:小妹妹這樣小心翼翼,可為什么心里卻羨慕小哥哥“痛快地摔一跤”呢? 引導學生隨著詩句,抓住動作,走進小女孩的內心世界,體會小女孩特有的含蓄。 通過學生的“表演——感悟——表達”,學生的身體語言已經內化為與人物心理接近的內心語言。 讓學生去表演文本,這一切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在用身體語言表演的同時,學生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童心童趣與安全教育的整合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樂讓孩子們羨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讓孩子們神往。 在交流廣場上其他孩子會怎么玩水時,有的孩子說把水花濺得像噴泉那么高,有的孩子說想拉小妹妹也一起摔一跤,還有的孩子說在家里、在操場上故意摔跤的情境,孩子們的童心童趣讓我欣賞,可是應該注意到:孩子在說廣場上其他孩子怎么玩時也融入了自己的內心想法,萬一摔壞可怎么辦呀?
教學論文范例:新課標背景下關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于是我在評價孩子回答時旁敲側擊地說:“哎呀,兩人一起摔跤可有點危險啊! ”“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時快樂變成痛苦了。 ”話語不多,可教師對孩子們的關心卻流入了孩子們的心田,滲透了游戲中的安全教育,體現了教師在教學細節中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教師在教學本課時要注意童心童趣與安全教育的整合,正確引導孩子們安全地進行游戲活動,把安全教育和對孩子們的關心融入到語文學習中,體現了“語文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