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10月31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下面是心理學報投稿論文,文中主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內涵,并且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高校貧困生心理教育中,使貧困生樹立積極的態度,幫助糾正貧困生心理問題。讓他們消除心理發展中消極的一面,讓高校貧困生擺正態度,努力學習,爭取早日回饋社會。
關鍵詞:心理學報,積極心理學,貧困生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學科(Sheldon et al.,2001)。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中嶄新的一個領域,自1998 年馬丁·賽里格曼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后,心理學界掀起了一股熱潮,這十幾年的發展中,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不斷擴大,其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也給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種新視角。
一、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內容
(一)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類美好與積極的方面
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是,人們生命中有高峰和低谷,人們遇見美好、追求卓越,同樣人們也遭遇痛苦、疾病,這矛盾的兩方面都真實存在。過去的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治療,關注的是人類身上的“問題”,忽視了對人類美好生命的關注與追求,也遺忘了人類潛在的建設性力量,所以積極心理學希望修正心理學的“不平衡”。“積極”二字,呼吁心理學不僅要關注疾病,也要關注人固有的力量;不僅修復損壞的地方,也要努力構筑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不僅要致力于治愈創傷,也要幫助普通人實現人生價值、追求幸福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研究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特質與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心理學確定了其研究的三個主題:積極的體驗(幸福、愉悅、感激、成就)、積極的人格特質(個性力量、天分、興趣、價值)、積極的組織系統(家庭、學校、商業機構、社區和社會)[1]。在這個框架中,積極心理學家們描述了一幅幸福生活的完整畫面。積極的人格特質是個體持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并不斷與積極組織系統提供的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后,個體會提高對積極情緒的感受性;積極的組織系統,為前兩者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支持。當三者都產生作用,并保持協調一致,就意味著美好、幸福,這是積極心理學追求的目標。
當代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貢獻在于,讓人們關注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嘗試積極、有意義的方面,努力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一是針對心理問題;二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塑造健全人格。同樣,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是評估和糾正心理問題,也需要關注他們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與發展。但在目前的實際工作中,大多教育者集中討論的是貧困生的自卑、焦慮、抑郁、嫉妒、偏執、孤獨、自閉等心理問題,這將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導向了“病理式”,這種思維模式認為對貧困生心理問題的修復就可以恢復其健康的心理,這不利于培育和發展貧困生正常的、積極的心理,諸如勤奮、獨立、自尊、自律、自強等,這使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都走向狹隘化。個體免于心理疾病的困擾只是他走向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心理健康的個體應具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認知,熱愛生活,發揮自身潛能,成為優秀的人,擁抱幸福的生活。
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存在著過于單一、實效小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對貧困生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兩種途徑:咨詢輔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實際上,心理咨詢室中接待學生的數量不多,到訪的學生也大多僅是針對個人困擾進行咨詢,尋求幫助。心理教育者在心理咨詢與輔導的過程中側重于消除他們的焦慮感,診斷并治療心理問題,很少挖掘來訪者的積極心理品質,不利于提高他們自我治愈、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高校開設的相關課程是以全校公選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展開,以介紹性的內容為主,教師進行課堂講授,這種模式幾乎很少讓學生真正重視心理健康的意義,也很難幫助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如何預防心理疾病,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三、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更新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積極心理學提倡人們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可以通過潛能的發揮創造幸福生活。程利娜(2007)通過比較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發現,貧困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總均分、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的因子分顯著高于非貧困生,而在社會支持方面兩者得分不相上下[2]。類似的,鄧碩寧等人(2007)的研究從自我價值感和社會支持得分的比較中,發現大一新生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貧困生[3]。
這兩份研究數據顯示,高校貧困生在體驗到被支持、被理解的主觀情感的體驗時,能保持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個性外傾、情緒穩定的學生將容易獲得社會支持,能使他們保持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意義上,說明貧困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并非絕對落后于非貧困生,不應當給貧困生貼上“心理困難”的標簽,每個個體都具有某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所以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包括發現并發展貧困生的積極力量、積極人格特質,幫助他們體驗積極情緒,這也是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重新回歸。
(二)提高貧困生對積極情緒的感受性
貧困生常常因家庭經濟拮據、物質生活窘迫體驗到焦慮、羞愧等消極的情緒,消極的情緒體驗常常提醒他們處于劣勢環境,促使他們的行動與選擇傾向于逃避。
而積極情緒代表著安全,能夠幫助人們擴大選擇的范圍。芭芭拉·弗瑞德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擴大和建構”理論,認為體驗到積極情緒的個體在認知能力上會發生變化,如注意力的廣度變寬,記憶力提高,語言表達變得流暢等。因此增加貧困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提高他們對積極情緒的感受性,能夠幫助他們感受到積極力量為生活所帶來的變化。一個能經常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人,其主觀幸福感程度較高,不被外在的環境束縛。
密西根大學的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 在課堂上嘗試了幾項訓練來幫助學生們獲得包括愉悅、幸福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寫感謝信并寄出去(對那些幫助了我們的人正式地表達感激之情,并堅持使之成為習慣);三件感恩的事(在每天即將結束時,記錄這一天需感恩的三件事,并做簡單的解釋,為什么需要感恩);娛樂VS 善舉(花同樣時間做一件自己喜歡的娛樂活動,一件自己選擇的慈善活動,并在每一件事完成后記錄自己的感受和反應)。
對貧困生來說,學會感激自身獲得的社會支持,有利于他們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他們明白接受幫助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懷著感激的心接受幫助、與他人相處,可以改善他們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增加滿意度,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鼓勵他們做出善意的舉動或完成一件慈善活動,讓他們從中感受自己也有能力幫助他人,可增強其幸福感和滿足感,這些有益的嘗試將提高貧困生對積極情緒的體驗。
(三)發展貧困生的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提出了24 種積極的性格力量或者說人格特質,包括:創造性、好奇、熱愛學習、思想開放、洞察力、誠實、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社會智慧、正直、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寬恕、謙卑、審慎、自我控制、對美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虔誠[5]。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以上2—5種積極人格特質,人們需要識別出自身具備的標志性的積極人格特質,可以通過不斷練習和實踐來發展這種積極人格特質,持續運用這些積極人格特質能夠實現充實而幸福的人生。問卷測試、訪談、自我報告等形式可以找出不同個體身上的積極人格特質,這能幫助教育工作者以及貧困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并充分運用這些積極力量、積極人格特質實現自身的成長。
(四)高校要為發展貧困生積極心理品質提供條件
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為個體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特質的獲得提供了社會支持。學校是學生群體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學生的成長提供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對學生產生復雜的影響。首先,高校要加強積極文化的引領。在當今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社會中,許多貧困生會受到一種普遍意見的影響,“只要有一副好看的面孔和足夠的金錢,就可以擁有好的生活”。這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認識所產生的誤解,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個人主觀幸福感水平跟職業、收入的關系并不大。
高校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各項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尤其是精神文化資源,如校訓、校園文化,引導全體學生學會正確判斷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高校要提供信任和支持。高校要積極主動地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舉辦相關的講座、活動,為學生提供具體實用的指導,讓他們有實踐的條件和機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使所有人的積極力量能在這種環境中得到充分表現和發揮,發展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
總而言之,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是對心理問題進行評估和糾正,也需要關注他們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與發展,這一主題應成為教育者有意關注、精心設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而幫助貧困生發展積極心理品質,使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運用積極心理品質去獲取幸福而充實的人生。雖然積極心理學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還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創新,但是其所引領的一種新潮流、帶來的新視角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4][5][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3,21-27,102-105.
[2]程利娜.高校貧困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
[3]鄧碩寧,廖婷婷,劉文政等.大一新生中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社會支持和自我價值感之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
相關閱讀:心理學報雜志如何投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