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9月24日 分類:教育論文 次數:
如何查詢教育職稱論文,這篇教育職稱論文主要發表了才供求態勢與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制約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限制了高校自身的發展,那么高等教育轉型面臨哪些困境呢?論文給出了發展思路。
[摘要]新形勢下,加快推進高等教育轉型、尤其是以培養社會適用性人才為目標的轉型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才供應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
[關鍵詞]教育職稱論文查詢,大眾化,人才供求,高等教育,轉型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快速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極大提高了人才培養供應層次和數量。但與此共存的是,高等教育人才供應過剩和短缺同時存在,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找不到實用型的人才。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高等學校的轉型與招生數量、用人需求不相適應,較為滯后,學術型、研究型、精英式的培養模式仍然占比較大。因此,加快高校轉型進程,緊密結合人才供求態勢改進人才培養目標、思路、模式和管理,使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匹配,已是迫在眉睫的現實之需。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才供求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目前社會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學術型人才,其職責多是圍繞經濟、政治、社會發展需要,從事“形而上”的理論研究和知識創新,如專業研究機構人員、企業科研人員等。二是應用型人才,其職責是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學科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事務,如律師、教師、工程師等。三是技能型人才,其職責是利用所掌握的技能操作高精尖類型的設備或事務。從需求結構來看,這三類人才應該是金字塔型,即需求量最大的以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主,學術型人才需求量最小。然而,高校的辦學理念與模式與需求結構不一致,仍然未能從精英化培養的模式中走出來,培養人才結構偏重于理論化、學術化,形成了供應結構的倒金字塔形,與需求結構相悖。從高校構成來看,也應與需求結構相適應,要求學術型高校與職業技術型學校也要呈金字塔型,但從現實來看,恰恰相反,我國學術型高校與職業技術型高校呈現為倒金字塔型。我國高校長期遵循的學術導向,使人才類型和層次與需求產生了較大矛盾,人才結構嚴重不合理。具體再現在學術研究型人才供大于求,而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嚴重。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一方面制約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反過來限制了高校自身的科學發展。
二、高等教育轉型面臨的困境
(一)管理體制問題
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體制催生的動力。這種動力體現于管理者對學校的政策引導規范、資源配置體制、評價評估方式等,這些因素決定性地影響了被管理者的戰略選擇、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態勢下,要求高校培養人才要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高等學校應在這一目標下,合理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并在這一方向上提升水平、辦出特色。當然,實現這些轉變,關鍵動力來自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所賦予的活力和動力。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對此是明顯不利的。一是管理模式單一。對高校的管理評價標準不能體現個性化、差異化的指導方向,也就是說,沒有在差異化辦學、轉變辦學模式上賦予高校有效動力。二是缺乏平等自由的環境。目前的管理仍然有精英化傾向,少數重點高等學校被重視多,獲得的資源也較為豐富,應用型高校不能平等獲得資源。在這種語境下,許多一般高校向精英化方向努力愿望強烈,期望獲得身份認同感,少數精英學校的辦學模式被學習、復制,進一步導致辦學思路和模式趨形勢加劇。
(二)統籌發展問題
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職學校都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主,其職能任務相通,但在管理體制上,高職學校歸職業教育部門管理,地方本科高校則納入普通高校,在教育部也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在高職學校開展工作中,還有勞動人事部門管理資格認證等工作。這種機制使高校管理呈現條塊化分割狀態,不利于統籌發展與激發活力。目前我國高校管理高度集中統一,考核評估指標體現差異性不強,在此背景下,許多應用型高校往往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高職院校向普通高校看齊,地方本科高校向重點大學看齊,把“做大做強”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這種好高騖遠的做法導致辦學目標單一,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專業設立簡單重復,照搬照套,缺乏創新,在此基礎上培養的學生缺乏個性、創新意識與能力不足,專業類型沒有特點,與社會需求脫節,也使高校發展陷入低水平競爭的怪圈。
(三)辦學模式問題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態勢下,市場對人才的選擇更加細化,對高校辦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不同類型的人才,需建立不同的培養模式,建立相應的院校分工體系。學校需要綜合衡量自身特點、優勢和傳統,在此基礎上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根據目標調整辦學思路,并整合各類資源為此目標服務。這是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結構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確立定位、突出特色、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現實選擇。但是,目前高校辦學模式管理在總體上還較為粗放,對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認識不清楚,方向不明確,動力不夠強勁,尤其是許多高校剛剛新建或整合,他們戰略目標的選擇一般放在形式上的提升上,如有的專科院校把升入本科院校作為奮斗目標,有的本科院校努力加入重點院校。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許多高院在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上一味模仿“偶像”,致使辦學趨同化嚴重。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的趨同化,勢必造成人才培養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進而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在類型、專業上的重疊,致使結構性矛盾的出現。
三、基于人才供求新態勢的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思路
解決人才供求結構性矛盾,需在三個方面實現轉變,即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轉變、高校辦學模式的轉變和人才培養類型的轉變。通過三個轉變,建立起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轉變,有利于創造開放、自由的環境,賦予高校來自“市場”的壓力和轉型的動力;高校辦學模式的轉變,有利于抓好自身定位,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充當最合適的角色;人才培養類型的轉變,有利于將人才培養類型緊緊與社會需求聯系在一起,形成以需定供的聯動機制,最終達到供與需的相對平衡。
(一)改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改變高考教育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打破壁壘,實現資格認證、高中等職業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體化,在各辦學主體間進行統籌規劃、統籌指導、統籌評價,統一、平等、合理地配置和整合資源,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政策層面的支持。建立人才培養樹狀結構分工體系,在各層次高校中合理劃定職責功能,各高校根據自身特定明確發展定位,找到體系中合適的位置,使人才培養的類型、規格都確定目標和職責,使各高校的發展都在既定職責軌道上發展,避免發展趨同化、人才培養模式和類型趨同化。同時,對體系中各分支體系采取差異化評價方式,針對每一分支體系探索建立適宜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礎上,各高校都有了自身的戰略定位,有助于明確自身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類型,從而進一步確立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形成自己的模式特點,培養特定型人才,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堅定特色化辦學的發展戰略。
(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營造自由的空間
目前高校辦學層次分布較為豐富,但各層次之間各自為政,壁壘森嚴,互通不暢,應用型人才流動空間狹窄。對此,應創造條件打破條條框框,為人才上升、流動和選擇提供更大的空間。其現實渠道為:一是各層次高校之間通過互認證書、互通學分等方式,實現應用型高等教育學校與普通高校之間的互通。二是達到條件的高職學校,允許開展本科或研究生層次的應用型教育。三是進一步暢通渠道,吸納更多的優秀中等職業學生進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四是拓展優秀高職學生進一步上升空間,適度拓寬其進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渠道。在目前高等教育專業學習中,學生只有在入學前擁有選擇自由,而進入大學后基本上是失去了專業轉換和調整的機會,這種體制束縛了應用型人才成長空間。當前有些高校也對此也進行了探索,如調整課程設置、優化學科結構、開展專業群招生等。但這些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以加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為目標,加快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還需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突破專業限制,實行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相結合,或設置拓展專業,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互通,開放各學科課程,在綜合學分的基礎上,推行證書學分互換等制度,允許和鼓勵學生跨專業學習,在學分制度上允許職業技能證書和實踐實訓抵充學分,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為培養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營造寬松的環境。
(三)深化校企合作
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將學校教育與產業相結合,開展合作辦學、產學研結合是增強培養效率的有效途徑。但當前企業缺乏積極性,雖然不少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便有的只停留于形式,實質性合作的內容較少,有些實訓基礎也缺乏符合實際的運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就是說,高校、學生和企業三方的動力都明顯不足。針對這些問題,要從政策層面加以改進,一方面加大優惠政策的供應力度,一方面將既有政策在操作層面加以細化,使其能夠真正落地,推動企業與高校開展實質性的合作。高校和企業也要進一步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結合雙方及學生成才之需,將合作推向深入。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下,人才供求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人才供應量的變化大于結構性的變化,這與社會需求形成了倒掛。解決這一問題,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高等教育和管理體制,高等學校發展戰略、辦學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進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構建與人才供求相適匹的體制機制,營造平等、開放、自由的空間,充分調動高等教育辦學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在高等教育人才供應端和需求端建立穩定而緊密的聯系,健全合作機制,形成培養社會適用人才的合力。
參考文獻:
[1]楊東銘.壁壘突破與協同創新:應用型高等教育轉型升級之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5(6):44-46.
[2]趙義華.人才供求悖論與高等教育體系創新[J].高等理科教育,2012(2):52-56.
[3]張海水,崔海麗,胡瑞文.從人才供求視角談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的結構調整[J].現代教育科學,2014(1):1-4.
[4]王建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作者:蔡君 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推薦期刊:《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季刊)創辦于1988年,是中國高等教育評估領域最早的專業刊物。原名為《高教評估信息》,1994年更為現名。本刊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教科院高教所與中國高教評估研究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