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3月2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提要]民俗資源是指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某種動機、吸引人們進行某種活動,并具有開發價值的民間文化資源。遼寧省在進行滿族民俗資源開發時,應堅持保護性、獨特性、層次性、經濟性等原則,并結合滿族聚居區具體情況,根據旅游者行為規律和需求特點、客源市場地域結構等因素,設計出恰當的旅游開發模式。
關鍵詞:遼寧;滿族民俗資源;開發原則;開發模式
遼寧是滿族的發祥地和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滿族人口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1%,占全國滿族人口的51%。滿族民俗資源是指能夠激發人們產生某種動機、吸引人們進行某種活動,并具有開發價值的滿族民間文化資源。滿族民俗資源承載著滿族文化,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在傳播與弘揚滿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的同時,應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以實現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一、遼寧省滿族民俗資源開發原則
(一)保護性原則。
遼寧滿族民俗資源開發過程中,應堅持保護性原則。一方面充分發掘民俗資源,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應在保護前提下合理利用民俗資源。首先,從客觀實際出發。對遼寧滿族民俗資源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規劃,充分考慮自然、交通、區位、經濟等條件,對某些民俗事象合理利用,使之在建館、造園、陳列、異地遷移等方面,既突出民族特色,又妥善保護。其次,重發掘、輕仿制。民俗資源開發應重視發掘,善于平中見奇,一方面努力發掘民俗資源內涵;另一方面應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最后,合理利用保護方法。通過建立包括檢查人員、監督人員、宣傳人員、維護人員、研究人員在內的保護小組,有效保護民俗資源。
(二)獨特性原則。不同的地理環境、社會及經濟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風俗習慣。獨特性原則指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優勢,開發出獨具個性的民俗旅游產品。在開發滿族民俗資源時,應在原生態基礎上,挖掘民族資源特色。遼寧滿族有很多特色民俗,開發時應依靠現有資源,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如,飲食、民居、服飾、歌舞、婚嫁等,這些獨特的民俗事象能夠激起旅游者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喚起旅游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正是發展滿族民俗旅游的優勢所在。要使這些滿族民俗資源具有招徠旅游者的能力,則應突出地方特色,堅持獨特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首先,多層次開發,即區別主次和輕重緩急。遼寧省滿族民俗資源分布地域廣闊,種類繁多,開發條件各異,應逐步、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其次,多形式開發,即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循序漸進式開發。一是集中開發,建立滿族民俗旅游點,充分發揮區域民俗優勢,建設地方性民俗博物館;也可開辦民俗特色行業,舉辦民間戲曲、歌舞、娛樂表演,舉行民間工藝品展銷。二是聯合開發,將民俗旅游點串連成線,開辟滿族民俗旅游路線。三是系列開發,建立滿族民俗村落。選擇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等民俗資源豐富且集中的地區,建立民俗村落,以發揮多種資源的組合優勢。
(四)經濟性原則。追求經濟性是旅游資源開發的目的之一。滿族民俗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旅游項目自身帶來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在滿族民俗資源開發過程中,追求經濟性的同時,應以旅游者為中心,高品位地開發民俗資源;應關注旅游者的感受,挖掘民俗資源深厚的文化內涵,防止庸俗化、商業化,因為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是構成旅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滿足了旅游者需求,才會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國外民俗資源旅游開發模式
(一)法國民俗資源旅游開發模式。
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區的具體旅游開發模式如下:一是建立遺址博物館,如菲尼斯特省水磨房博物館、菲尼斯特省達烏拉斯文化中心,都保存了遺址原貌;二是建立生態博物館,如菲尼斯特爾省河流之家博物館,對一條河流的中上游進行嚴格的遺址保護;三是改造民俗店鋪,如菲尼斯特省的小鎮,將葡萄酒作坊改造成樸素親切的葡萄酒專賣店,保留作坊里的傳統設施及房內格局;四是建立民俗旅游村,即選擇典型村落,保留村落原貌,開辟成民俗家庭旅館,向旅游者展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文化。
(二)日本民俗資源旅游開發模式。
日本民俗資源包括生產生活民俗和宗教民俗兩種。生產生活民俗的開發模式包括以下五種:
一是保護和利用古街區,在京都、奈良等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街區,采取生態式保護和利用,并免費開放;二是開辟小型紀念館,陳列與歷史人物、事件相關的民居和建筑,并定期舉辦一些展覽活動來吸引旅游者;三是建設鄉土資料館,不僅陳列當地民俗風情、歷史文化資料,還作為地方政府的接待窗口,以及向當地居民和青少年進行鄉情鄉土教育;四是建設民俗博物館,如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收藏和展覽世界各地民俗文物,是日本規模最大的民族學博物館;五是建設民俗文化村,包括原地保護、異地重建及仿建三種建設方式。
日本宗教民俗開發,是指作為宗教場所的民俗資源利用,其開發模式主要是復原陳列。日本擁有比較古老的寺院建筑、濃厚歷史韻味的宗教儀式,以及宗教場所每年舉行的各種活動,對旅游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為了更好地開發和保護民俗資源,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旅游開發模式,被普遍采用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之一是主題公園模式。如,泰國東巴文化村,是典型的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南非開普敦原始叢林,是以土著黑人文化為主題的公園。
三、遼寧省滿族民俗資源旅游開發模式
(一)靜態開發式。
靜態開發式是指以旅游者靜觀為主的旅游開發模式,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要形式,包括原生自然式和模擬再現式兩種。
1、原生自然式。原生自然式是利用原生的民俗資源,保留原來樸實的自然風貌、飲食、民居、節慶等民俗資源,滿足旅游者體驗和欣賞民俗文化的需求。第一,民俗古村落,是在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選擇交通便利的典型民俗村落,向旅游者展示當地生活生產方式和村落自然狀態。如安徽西遞、蘇州周莊和同里等,旅游者能夠與當地居民交流,或親身參與勞作。
第二,生態博物館,將人文遺存和自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區域特征的生態區。如,北京胡同文化、上海豫園等,不移動民俗物象的原始位置,較好地保持原生狀態。遼寧省有很多滿族聚集區,其自然旅游資源和民俗風情資源比較豐富,交通條件比較好,可建立滿族民俗古村落,集中展現滿族傳統禮儀、歌舞、體育運動項目等。在滿族民俗資源旅游開發過程中,也可采用生態博物館這種比較具有吸引力的民俗資源開發模式,打破傳統的集中收藏式博物館建設模式,保持民俗資源的原汁原味,滿足旅游者對民俗本性的追求。
2、模擬再現式。
模擬再現式是指搜集、建設、整理以及再現那些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民俗資源,讓旅游者了解到傳統民俗文化和民俗資源。第一,景觀博物館,是以民俗資源為收藏對象,通過民俗陳列、模型制作、圖文講解等方式,靜態地向旅游者展示民俗資源。如,杭州和香港宋城、無錫唐城,既增長了旅游者的見識,又有效地保護了傳統民俗資源。
第二,主題公園,指通過民俗節目及生產生活方式表演、民俗環境仿建等,將典型民俗集中表現在一個主題公園內的民俗資源開發模式。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體現了各民族的傳統民俗。遼寧省滿族民俗資源旅游開發過程中,滿族民居、服飾等由于時代發展已有所淡化,一些節慶、婚嫁等民俗活動只在特定時期才會呈現,旅游者很難欣賞到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因此可通過建設滿族民俗主題公園,對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異地移植、集中呈現,使旅游者不僅能夠節約旅游時間,又能領略到滿族民俗文化精華。
(二)動態開發式。
動態開發式是指讓旅游者參與到傳統節慶活動、婚俗表演活動、民俗節日、采摘勞作、民俗飲食、宗教活動中的開發模式。
1、民俗節日。即將傳統的民俗節日與專題旅游活動結合起來進行旅游開發的一種動態模式。民俗節日最初并非是因旅游而存在,所以不是長年舉辦,只能在節慶期間激發短暫的大量的旅游流。遼寧滿族具有很多特色的民俗節日,如二月二引龍、清明節插佛朵、春秋祭、春節祭祖等,可采用動態開發模式進行民俗節日開發,讓旅游者充分感受和體驗滿族民俗風情。
2、民俗活動。即以各種類型的傳統民俗活動為主題,定期舉辦專項的民俗活動,這種民俗活動本身是為民俗旅游而開發,在生活或生產中不是固定或約定俗成的。可開發成讓旅游者參與其中的動態專項民俗活動較多,包括各種游藝活動、地方婚俗、競技活動、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等。遼寧滿族有許多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民俗活動,通過開發這類民俗活動,不僅能夠強化民俗主題形象,突出民俗特色,而且旅游者可參與其中,身臨其境感受民俗文化。通過民族歌舞、服飾、信仰、飲食來展示滿族文化的承襲和演進歷程,以滿足旅游者渴望參與、渴望互動的需求。
3、流動性的民俗表演。指組織民族表演隊到其他地區表演民俗活動,從而更好地宣傳和弘揚民俗文化,滿足旅游者心理需求。如,貴州表演隊到國外表演苗族花鼓,展現了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吸引了很多旅游者的關注。遼寧滿族民俗資源也可開發成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蟒舞、太平鼓、八角鼓、慶隆舞、韃子秧歌、滿族神調,以及滿族民歌、兒歌、山歌、牧歌等,通過民俗表演活動來提高滿族民俗資源的知名度。
(三)主題附會式。
主題附會式是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具有特定功能的旅游設施結合起來,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這種民俗資源開發模式主要起輔助作用。遼寧省滿族民俗資源開發可采用主題附會式。
如,在民俗村或民俗旅游區內修建主題酒店或主題餐廳,在飲食風味、建筑外型、內部裝潢、歌舞表演、員工服飾等方面體現滿族民俗文化;建立滿族美食和購物中心,開發滿族飲食、服飾、工藝品等,集生產、加工、銷售、參觀、展示為一體;把富有滿族特色的建筑、服飾、人物等以旅游紀念品的形式保存下來,將滿族薩其瑪、桂花糕、蘇葉餅、驢打滾等美食用精致禮盒包裝起來,既可作為旅游紀念品,又可饋贈親友;向旅游者展示烏拉草鞋編制過程、荷包制作過程等,從而加深旅游者對滿族民俗文化的理解。
此外,國內有些民族地區采用了品牌經營模式進行民俗資源開發,民俗資源品牌經營模式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升,而出現的一種民俗資源無形資產的開發模式,它是通過對民俗資源進行整合和包裝,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旅游產品,并賦予其市場品牌。打造民俗資源品牌時應注重傳統風格和地方民族特色,只有具有地方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弘揚民俗文化主題的品牌,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品牌。
總之,民俗旅游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經濟現象,其開發能夠為民族地區帶來經濟效益,促進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本身具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特點,應合理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旅游業作為發展外向型產業的重要突破口,來帶動為旅游服務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文化娛樂行業、飲食業等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從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
在滿族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開發內容(民俗本身)和開發形式(開發模式)都十分重要,是構建民俗旅游產品吸引力的兩個方面。內容是開發的前提,形式是取得效益的保障,同時二者又需相互協調,這樣才能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在進行具體旅游項目活動設計以及設施建設時,可結合滿族聚居區的具體情況,并根據旅游者行為規律和需求特點、客源市場的地域結構特點等因素,設計出符合旅游者需求、可加強滿族民俗資源保護的精品。
主要參考文獻:
[1]鐘賢巍.東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質與開發策略[J].社會科學在線,2009(12).
[2]李俊,李昊月.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02).
[3]靳妍鈺.滿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6).
作者: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