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14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要】音樂作品風格與音樂元素應用息息相關,鋼琴作為外來樂器,在引進中國后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為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應當關注鋼琴藝術演奏與民族文化的有機融合,為民族音樂傳承及發展提供全新的路徑。本文對鋼琴在中國發展背景展開分析,思考民族文化融入鋼琴藝術的意義,對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鋼琴藝術演奏路徑展開分析。
【關鍵詞】鋼琴藝術演奏;民族文化;融合發展
隨著鋼琴藝術在我國不斷普及,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藝術融合取得突破性進展。現階段,世界文化進入多元化融合及發展階段,中華民族文化與國外也開始不斷融合,比如,鋼琴藝術進入中國后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中國化特點的鋼琴作品。在作品演奏過程中,作者也要自鋼琴藝術角度出發,對作品進行創作及融合,實現中國民族文化與鋼琴藝術的有機融合,促進鋼琴藝術在中國音樂文化領域的發展。
一、鋼琴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鋼琴是一種西洋樂器,在明末清初期進入中國,在社會變革過程中,人們對鋼琴藝術有一定認識,我國部分音樂藝術家開始思考鋼琴演奏中國經典樂曲的方法,比如,《和平進行曲》便是經典的鋼琴作品,是中國音樂與鋼琴融合的鼻祖。在后續的發展中,中國鋼琴家思考作品改編及創新方法,但所創作的作品偏向西化,并未體現出中國文化元素。在新中國建立后,中國的音樂文化發生變化,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改變既有的演奏模式,采取非傳統的演奏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
鋼琴教學論文范例: 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角度出發探討鋼琴課堂教學
比如,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便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我國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后,文化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趨勢,中國鋼琴作品也不斷涌現,其中涵蓋豐富的民族精神及民族韻味,進一步助推鋼琴藝術發展,實現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藝術演奏的融合發展。
二、中國鋼琴作品融入民族文化的意義
中華音樂文化發展多年,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相比西方音樂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應當堅持民族文化為根本。隨著現代音樂藝術形式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文化與鋼琴藝術演奏融合,對鋼琴藝術發展及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鋼琴作品創作提供動力。鋼琴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針對曲式結構較為關注,西方鋼琴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固化的鋼琴藝術體系,盲目套用容易導致音樂作品較為混亂,中國的音樂文化較為復雜,各個民族均具有對應的音樂文化,多元化的文化為鋼琴藝術發展提供全新的路徑,創作者應當對中國的音樂文化體系進行分析,對鋼琴演奏結構進行調整,讓音樂的表現力更為豐富,體現出鮮明的音樂層次。創作者也可在樂器中獲得靈感,包括揚琴、二胡及古箏等,此類成熟的樂器為作品創作提供經驗,也能為鋼琴作品融入不同的風格拓展路徑,使鋼琴變奏技法改善,體現中國的民族音樂風格。
(二)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及發展。隨著世界文化融合發展,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民族音樂文化進入困難發展階段。在音樂文化融合過程中,應當思考鋼琴藝術對民族音樂的影響,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能革新鋼琴藝術,對我國藝術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是必然趨勢,對此,鋼琴藝術雖是西方文化,我國藝術家也要將其作為我國的藝術,適當對鋼琴藝術演奏進行創新,在其中融合豐富的民族文化,為中國音樂文化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國少數民族創作音樂作品過程中,作品充分地域性特色或者民族語言文化特色,鋼琴創作過程中自少數民族音樂作品獲得靈感,并創作出《壯族組曲》及《新疆隨想曲》等作品,使我國鋼琴音樂體系更為豐富,也推動了民族音樂文化發展。
(三)加速中西方文化融合。鋼琴若想在中國文化中扎根,需要與民族文化融合。中西方音樂文化在藝術表達上存在差異。鋼琴藝術演奏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也是體現中國特色鋼琴演奏的基礎,文化融合并非是嫁接他人的文化,而是找到文化的共同點,在共同點基礎上重新表達。藝術家在創作作品過程中,需消除文化壁壘,立足開放性角度處理文化差異問題,在藝術及文化融合過程中,體現藝術及文化的特點。中國鋼琴作品創編應當體現我國的文化風格及民族音樂特點,對鋼琴作品進行積極創編,展現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涵,為音樂文化融合再造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融合。
三、鋼琴藝術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路徑
我國音樂文化不斷發展,鋼琴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應當彰顯出我國的民族特色,使鋼琴藝術與民族文化距離縮短,對推動鋼琴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族語言。每個民族均有獨具特色的語言,中華音樂文化積淀豐富,具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音樂文化,民族語言進入鋼琴作品,有利于縮短群眾與鋼琴藝術的差距,在聆聽過程中建設情感橋梁。鋼琴音樂作品《花鼓》其中融合鳳陽花鼓表演特色,使歡快的節奏全面進入作品體系,體現快樂的音樂內涵。其中《黃河協奏曲》將“喊號子”語言模式引入鋼琴曲中,,體現高原群眾粗獷的語言表達形式外,也能體現出民族危難時刻群眾團結一心的畫面,在抗日救國口號的引導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對此,該作品的旋律較為激進,在彈奏時富有激情,《黃河協奏曲》也是中國化鋼琴藝術的經典作品。
(二)民族樂器。民族音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將樂器作為載體,中國民族音樂樂器非常豐富,各類樂器與民族特點息息相關。在作品演繹過程中引發與群眾的情感共鳴。鋼琴也是一種樂器,在音樂藝術表現過程中具有靈活性,若想在作品中凸顯民族性還需自傳統樂器上感受演奏技巧及情感,通過鋼琴為群眾營造審美意境,有利于增強鋼琴藝術的感染力。
比如,《看戲》鋼琴曲在創編過程中,鑼鼓及鋼琴藝術形式整合,在不同節奏上利用鑼鼓體現戲劇內容,并將鋼琴作為依托,實現不同音樂在作品中的有機融合。《梅花三弄》是利用鋼琴模仿古箏進行演奏,人們在聆聽過程中進入哀傷的情景。《夕陽簫鼓》在創作過程中,融合古琴、琵琶樂器,在鋼琴中體現出民族音樂特點。人們在視聽上有不同的體驗感,樂器融合及碰撞是鋼琴中國化的必然發展路徑。
(三)民族調式。每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調式不同,比如,傣族音樂文化較為婉轉,而陜北地區的音樂文化相對粗狂,這些音樂文化特點在調式上均有體現。不同地區調式不同,形成具有特色的音樂調式,鋼琴藝術演奏過程中也要思考音樂文化中的調式。民族戲曲作為調式的表現形式,戲曲融入鋼琴體系,為藝術家創作特色的鋼琴作品奠定基礎。中國特色音樂文化中含有曲牌體及板腔體,鋼琴作品也可應用,體現出不同形式的調式,具有鮮明的作曲旋律。
在《降G大調序曲》創編過程中,藝術家思考較多的民族調式,比如,通過昆曲表達委婉的曲調,昆曲與鋼琴藝術融合過程中,體現出江南水鄉的特色。在鋼琴曲創作過程中也可融入京劇,比如,二黃及西皮是主要調式,在創作過程中先體現出高亢的聲音,隨后以深沉的聲音體現情感,這種創作方式體現鮮明的鋼琴音樂作品特色。
(四)民族審美。每個民族特點不同,對音樂的審美態度存在差異,比如,東方文化喜愛唯美的音樂作品,西方文化則是喜歡激昂的音樂作品,中國鋼琴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利用國外樂器演奏作品,但根源是依舊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創作過程中也應當關注民族的審美特點,體現民族律動及留白。
比如,《太極》鋼琴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體現出符合中國民族的審美,其中包括“破、起、承、緩、庸、急”等片段,此類片段與八股文題材相符,對此,該作品滿足人們的審美心理。承、起、入表現過程中,人們會進入音樂情景,在其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緩、解不同的音樂審美過程中,自邏輯及審美預期上完成融合,實現道家審美及鋼琴演奏的有機融合,體現民族審美傾向。
(五)民族習俗。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音樂審美特點不同,各個民族在不斷地傳承及發展過程中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也是中國音樂文化具有多元化特點的原因。中國鋼琴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需根據民族習俗獲得素材,對傳統風俗文化價值進行分析,能推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度發展。
各個民族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特色的節日文化及音樂文化,在節日中播放舞蹈及音樂,形成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廖勝京在創作《火把節之夜》過程中,將彝族、白族琴曲展示在人們面前,讓人們進入載歌載舞的情景。利用鋼琴組曲能展示載歌載舞的畫面,并利用鋼琴描繪具有特色的世俗情畫。綜上所述,中華民族音樂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鋼琴藝術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我國藝術家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作為基礎,吸收民族文化養分,實現民族文化與鋼琴藝術的融合,在音樂藝術文化發展過程中獲得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此,創作者還需思考鋼琴藝術演奏與民族文化的融合路徑。
參考文獻:
[1]劉四湖,付海生.基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學校課程構建與實施——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學為例[J].中國民族教育,2020,(10):47-49.
[2]宋智梁,郭永強,馬謙.民族節慶體育與民族文化融合的流變及認同路徑——以黑龍江省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01):132-136.
[3]張龍.論文化采借現象展現的民族文化融合——以黔南地區民族民間文化相似性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9,37(02):80-85.
[4]阿依古麗·阿布都熱西提.民族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創新中的民族文化融合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7):5-8.
作者:薩如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