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07月07日 分類:經濟論文 次數:
【摘 要】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產物,共享經濟可以通過互聯網網絡加速資源流轉頻率,憑借更為低廉的交易價格和更為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價值創造,進而提升消費者及社會整體福利,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然而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業態,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無法將其價值最大化。文章從共享經濟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從宏觀與微觀的經濟學角度解釋了共享經濟價值創造的原因。通過對現有的共享經濟模式分析,總結了共享經濟價值實現具體方式,分別從共享經濟平臺微觀角度以及政府政策制定宏觀角度出發,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共享經濟價值創造的具體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共享經濟; 價值創造; 商業模式; 經濟理論分析; 優化對策
一、引言共享經濟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憑借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降低成本等優勢,逐步風靡全球,成為各國經濟創新與發展的重要研究領域。共享經濟的盛行,不僅創新了經濟發展模式,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更是顛覆了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了經濟發展方式。尤其是在我國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共享經濟模式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視。各行各業借助“互聯網 +”發展戰略的東風,紛紛探究并開展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以創新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利益增長點。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與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共享經濟產業發展迅猛,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其中,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為 49 205 億元,較 2016 年增長 47.2%;共享經濟發展理念不斷普及,共享經濟參與人數超過 7 億人,較 2016 年增長 1 億人;共享經濟平臺從業人員人數達到 716 萬人,較 2016 年增加 131 萬人,占 2017 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 9.7%。同時,該報告預測在未來五年內,隨著人們對共享經濟理念認知的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技術、移動信息技術等數據傳輸與通訊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我國共享經濟產業可實現年均 30%的增長率,逐步邁入共享經濟高速成長期。當前,我國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業(表 1),并且均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共享經濟之所以能夠在我國快速發展,是因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激發經濟活力。而共享經濟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重要產物,可以通過互聯網網絡加速資源流轉頻率,以更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實現價值創造,進而提升消費者及社會整體福利,促進經濟發展[1]。同時,共享經濟所蘊含的理念又有別于傳統經濟,表現出 “共享”“利他”“協同”“公眾”“自由民主”等特點,從多方面和多角度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共享”表現為在保留資源所有權的前提下對資源的使用權進行交易;“利他”表現為資源擁有者為其他人提供便捷服務,這與傳統經濟理論的“利己” 理念完全相反;“協同”表現為共享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互聯網以及移動通訊技術提供支持,二者需要協作同步發展;“公眾”表現為共享經濟打破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互聯網技術使閑置資源可以為更多主體服務;“自由民主” 表現為共享經濟進入市場沒有任何阻礙,任何主體以及資源都可以進入市場。
二、共享經濟內涵及商業模式
(一)共享經濟內涵
共享經濟概念的提出源自于 Spaeth et al.[2]所共同編寫 的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此后,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經濟產能不斷過剩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共享經濟模式得以大規模發展,逐步引起眾多學者和企業家的注意,并對共享經濟的具體概念和內涵進行了深刻探討。但是,由于共享經濟模式發展迅速且涉及產業廣泛,因此學術界并沒有對共享經濟的概念形成統一的結論,學者們從研究對象、運行效率、產業類型等多種角度對共享經濟概念進行了闡述。鄭志來[3]認為共享經濟的實質是去中介化過程,使閑置資源可以突破信息不對稱束縛,使資源提供者獲得更多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整體福利。閆德利[4]對閑置資源進行了分類,具體包括閑置商品、閑置動產及不動產、閑置時間,而共享經濟則是一系列閑置資源的所有權轉讓過程。楊帥[5]則從經濟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綠色經濟,即共享經濟使得社會閑置資源充分利用,一方面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降低了新生產產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達到既促進經濟增長,又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王喜文[6]則從研究對象角度出發,認為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共享經濟平臺。共享經濟平臺利用品牌效應吸引社會閑置資源匯集,再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資源供需對接,以實現共享經濟運行。劉根榮[7]則從產業發展角度出發并以互聯網電商產業為例,認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應當以互聯網技術進步為支撐,通過不斷完善互聯網交易機制達到資源對接與共享。由此可知,共享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經濟產能過剩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以互聯網平臺為核心,利用互聯網網絡整合社會閑置資源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接資源供需雙方,最終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因此,共享經濟模式創新了經濟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經濟意義中的產權觀念以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通過閑置資源的再利用或充分利用的方式,創造更多經濟價值。而共享經濟的內涵應當包含以下四方面:第一,共享經濟可直接連接資源供需雙方,具有去中介化特征;第二,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更重視資源的使用權,即使用權大于擁有權;第三,共享經濟的共享主體多種多樣,除了實際存在的產品空間以外,還包括知識、技能等無形資源;第四,共享經濟模式下,資源交易成本幾乎為零,打破了傳統經濟模式下高成本所形成的門檻,使社會中更廣泛的人群參與到共享經濟中,具有人人參與的特征。
(二)共享經濟商業模式
1.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基本組成要素。共享經濟商業模式與傳統經濟商業模式的基本組成要素相比,除具有相同的主體要素、市場要素以及組織要素外,還存在核心要素。其中,對于主體要素而言,根據主體的范圍大小,可以細分為個人主體、企業主體以及國家主體;市場要素作為共享經濟交易完成的主體環境,包括交易主體和交易對象兩個基本要素;組織要素具有連接共享經濟各主體并協助共享經濟有序進行的作用,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或者社會監督部門組成,如征信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及相關產業監管部門等;核心要素是共享經濟順利運行的基礎,主要指為社會閑置資源供需雙方提供交易的中介平臺。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提升,共享經濟的基本組成要素將繼續擴大,基本要素將繼續豐富。
2.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突出特征表現在,共享經濟是以共享平臺為核心,借助其他技術以及社會各部門的協助將社會閑置資源充分調動,通過提升現有資源或者產品的使用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于共享經濟的供需主體具有多元化特性,同一個主體既可能是供給者,也可能是需求者,所以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打破了傳統經濟商業模式,由傳統的供需模式轉變成供需供模式,拓展了供給端和服務端,使共 享 經 濟 的 產 品 與 服 務 更 具 有 差 異 化和多元化以及個性 化 ,能 夠 更 快、更 有效率地刺激經濟增長,提升社會整體福利,具體商業模式如圖 1 所示。由圖 1 可知,共享經濟商業模式核心為共享平臺,是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個 人、企 業、國家等主體要素在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中既屬于供給端,也屬于需求端;在組織要素方面,征信機構為共享平臺提供征信服務,具有建立共享經濟主體之間信任關系的作用。第三方支付為共享平臺和共享經濟參與主體提供金融服務,用于資金交易與流動。監管機構將對共享平臺及共享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行監督,具有制定發展策略,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的作用。
隨著共享經濟參與主體以及共享要素的不斷豐富,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不斷橫向發展,滲透到不同領域并衍生出不同種類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如共享知識模式、共享生產模式、共享金融模式、共享醫療模式等。按照共享資源的類型進行分類,主要包括基本資源共享、協同共享以及再分配共享。其中,基本資源共享屬于最基本類型的共享經濟,將實物形式的資源進行共享,通過多次使用權的改變創造價值;協同共享主要指虛擬資源,通過虛擬資源的共享,增加他人的滿足感以創造價值,如共享知識、共享醫療;再分配共享指二手資源的再次利用,屬于物物共享模式,即共享主體分別向對方提供自己所擁有的閑置資源以滿足自己對某些資源的需求[8]。
三、共享經濟價值創造的經濟學解釋
(一)共享經濟價值創造的微觀解釋
根據邊際效用理論可知,消費者剩余與商品價格有關。當商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剩余將會減少,造成不必要的社會福利損失。同時,根據市場經濟理論可知,當一個市場中存在寡頭壟斷情形時,市場中只有少數幾個企業提供產品,企業對市場價格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此時市場中的產品價格必然會上漲,而價格的上漲將降低消費者的需求,一方面無法保證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價格的提升造成消費者剩余減少,造成社會凈損失,不利于經濟發展。但是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由于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輸得更快和更廣,社會中會有大量閑置資源得到被再次使用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定價能力,促使產品價格降低,消費者需求增多,社會福利增長。共享經濟具體的價值創造如圖 2 所示。其中,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商品的價格為 P1,成本為 C1,此時的經濟收益為 S1。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互聯網技術使社會閑散資源進行積聚,市場中產品的供給不斷增加。由于此時的產品都是閑散資源,因此共享經濟下產品的成本會由 C1 逐漸向下移動到 C2 位置,并無限趨近于橫軸,此時的共享收益為 S2。很明顯,共享收益 S2 要大于傳統收益 S1,而共享經濟收益增加的原因在于成本的降低,即正常成本 C1 與共享成本 C2 之間的差額。
共享經濟除了可以增加消費者剩余以外,同樣可以擴大公眾對產品的需求,為生產者創造更多價值。首先,共享經濟平臺的獲益方式是以對交易主體的交易抽成為主,因此在交易成本降低的環境下,共享經濟平臺所進行的交易數量頻率和次數越多,共享平臺就可以獲得更多利益,增加收入;其次,共享經濟模式的生產要素有別于傳統經濟模式。由于傳統經濟模式下的要素投入大多為資金、人力以及原材料等資源,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現象。而共享經濟模式下的資源投入往往是技術與服務,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例如知識、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傳播與復制不僅不需要成本,而且正確使用的知識與技能還會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創造更多價值,表現出邊際報酬遞增特征;最后,共享經濟模式存在外部性。隨著共享經濟平臺的規模與影響力不斷擴大,共享經濟平臺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以及企業加入到平臺,將自身業務與需求在平臺中展現,使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有利于企業開展定制化以及個性化服務,提高生產者的創造能力,進而創造出更多價值[9]。
(二)共享經濟價值創造理論的宏觀解釋
共享經濟的價值創造在宏觀方面主要表現在產業集合、優化產業結構、彌補市場失靈以及推動社會信用體制建設等多方面。具體而言:第一,由網絡發展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可知,網絡價值與客戶的平方數成正比,即網絡中的客戶越多,越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共享經濟平臺通過網絡資源整合方式,會將不同類型的生產者以及消費者集中到一個網絡中開展業務,并且網絡中的客戶越多,可以達成供需匹配的概率越高,越能夠創造集合價值。第二,共享經濟模式改變了消費者的 “傳統消費理念”,由過去注重產品的擁有權逐步轉向注重產品的使用權。而消費理念的轉變勢必對市場中生產企業的結構產生影響,促使企業轉型升級,逐步將業務重心向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提升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第三,共享經濟模式使產品供需雙方的信息更加公開與透明,極大地減少了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問題,對彌補市場失靈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在傳統經濟模式下,過去差旅人員在外地打車時,由于不熟悉道路,司機可能存在繞路問題,導致消費者花費更多。而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借助移動 APP 可以完全了解自己的形成路線及花費,避免了不必要的資金花費。同時,共享資源的提供者還會主動對消費者進行報價,消費者有更多的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從而降低了市場失靈問題。此外,共享交通產品的大面積普及,會減少社會汽車的使用頻率,對于改善城市環境,降低空氣污染也有幫助,提升了社會福利。第四,在共享經濟模式下,每一筆交易的完成,交易雙方都可以對彼此進行評價。因此,良好的信用記錄是共享經濟資源提供者能否獲得更多業務的保證,所有信用評價機制可以倒逼生產者或者資源提供者提供良好服務以提升自身信用。同時,共享經濟平臺通過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手段對交易雙方的信用進行分析與整理,得出更多完善且有意義的信用數據,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與優化同樣具有推動作用。
四、共享經濟價值實現方式與優化對策
(一)共享經濟價值實現方式
當前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豐富的資源與產品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與便利。而不同領域的共享經濟模式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其價值,例如:共享交通是以租賃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共享物品是以租借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共享知識和共享技能是以分享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等。由此可見,共享經濟的價值實現方式具有多樣性特征。
(二)共享經濟價值實現的優化對策
共享經濟模式相比于傳統金融模式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是因為共享經濟模式產業鏈更加簡潔,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傳統經濟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種中間環節,從而使資源以最低廉的價格和最快的流動速度完成交易,進而實現價值的創造。然而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運行方式是以共享平臺為核心,交易雙方以點對點形式完成交易,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共享經濟價值并創造更多價值,需要不斷拓展共享平臺的產業鏈,將更多的產業、產品、服務與技術融入到共享平臺當中,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種類的產品與服務,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得共享經濟價值。同時,鑒于共享經濟發展模式屬于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產業,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發展環境都不成熟,因此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法規形式,為共享經濟模式創造出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出共享經濟的商業價值。因此,共享經濟價值實現的優化途經可以從共享平臺和政府政策兩方面共同推進[10]。
1.共享平臺:拓展平臺產業鏈,建立共享平臺生態圈。由于共享經濟生態圈需要容納與包含不同類型的產業,因此共享經濟生態圈建立的過程相比于傳統經濟生態圈更為復雜。由此建議共享平臺在建立共享經濟生態圈時,要根據生態圈的生命周期理論,對不同時期的生態圈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以建立更優質的共享經濟生態圈,具體建立思路和應對策略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知,第一,在生態圈建立初期,首要任務是吸引客戶,增加生態圈內的客戶基數。因此,需要通過網絡媒體、社交網絡以及導航網站等形式進行大范圍宣傳。第二,在生態圈建立真空期,要采取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已經加入生態圈內的客戶進行交易,以激發網絡效應,獲得網絡流量,將生態圈的活力推動到爆發期。具體的激勵策略可以包括創新產品與服務、補貼等。第三,在生態圈建立爆發期,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及客戶加入生態圈內。此時生態圈的穩定與健康發展最為重要。因此,共享平臺應當整合與細分內部資源,實行競爭服務。同時,注重生態圈的信用評價,開展客戶過濾機制,對于影響生態圈運行效率和剩余的客戶進行及時剔除。第四,在生態圈成熟期,生態圈要以留住老客戶為首要任務。需要采用綁定和建立歸屬感等方式保持客戶粘性。同時,成熟期的生態圈經濟效益也較為穩定,需要共享平臺延伸與創新平臺的產品與服務,以創造更多獲益渠道。
2.政府政策:建立包容環境,有的放矢地創新監管。第一,建立并完善共享經濟領域相關法律及保障機制,通過更加包容開放的發展環境激勵共享經濟發展,以更好地激發共享經濟發揮其價值。由于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不相同,因此,建議政策制定部門應當從共享經濟實際發展需要出發,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與修改,以破除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創新阻礙,發揮共享經濟潛在價值[11]。同時,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完善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階段,因此需要設立相關保障機制,以保證投資人利益,如強制共享平臺購買社會保險,以減少創新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第二,創新監管方式,既不能過度監管,阻礙其創新能力,也不能過度放松,讓其無所顧忌地任意發展。建議相關部門在監管時,采取差異化原則、適度性原則,如根據行業不同,采取不同監管力度。對于日常生活方面可以適當放松監管,而對于醫療、社會安全相關領域則要加強監管[12]。
【參考文獻】
[1]彭文生,張文朗,孫穩存.共享經濟是新的增長點[J].銀行家,2015(10):64- 67.
[2] FELSON M,SPAETH J.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 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8,21(4):614.
[3] 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3):32- 36.
[4] 閆德利.共享經濟的內涵、特征與發展情況[J].中國信息化,2016(6):91- 92.
[5]楊帥.共享經濟類型、要素與影響:文獻研究的視角[J]. 產業經濟評論,2016(3):35- 45.
更多共享經濟方面的論文題目及范文,可以查看《共享經濟方面論文題目 共享經濟論文范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