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04月27日 分類:電子論文 次數:
這篇計算機網絡論文探討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國內三大門戶網站的優良業績預示著中國互聯網正在飛速的發展,互聯網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網民數量驟增,上網用戶人數一直把持著很強的增長勢頭。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論文,中國互聯網
據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人數達到5800萬,上網計算機數升至2300萬,短短的四個月間分別增加了1220萬和687萬;與此同時,國內三大門戶網站在第三季度財務報告中也分別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業績答卷。這預示著我國互聯網在經歷一個時期的發展低潮之后,正在開始回暖。
自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短短的幾年時間,互聯網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不僅表現在我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方面,也表現在互聯網的用戶人數、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等各個方面。雖然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網絡業的發展遭遇了一段時期的低潮,但從近期的種種跡象來看,中國互聯網業正在走向復蘇,開始迎來它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三大門戶網站業績優良
近日,國內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分別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務報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報顯示,它提前實現了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全面盈利,盈利額度達到11.2萬美元。11月5日,新浪發布的財務報告稱,上季度新浪的凈營業收入達到103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1%,達歷史最高值;按試算額計算,新浪在歷史上首次實現盈利24.1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數字為虧損290萬美元。11月6日,網易公布的季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網易收入總額達到7440萬元人民幣(900萬美元),較上一季度增長93.3%,營業利潤達310萬美元,毛利率達67.6%,創歷史最高。業內人士認為,與以往網站大面積虧損相比,如此良好的業績說明互聯網正在回暖。
由于業績的大幅上升,作為中國概念股在納斯達克的標志性代表,新浪、搜狐、網易的股票一片飄紅,大幅上漲。與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納斯達克面臨摘牌的尷尬處境相比,今日的風光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國內門戶網站的股票在納斯達克受到追捧,說明了國內互聯業的發展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它們已經從過去納股中的邊緣狀態、邊緣待遇變成比較中心的狀態了。
互聯網得到廣泛應用
今年以來,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等信息化應用進展迅猛,互聯網開始在各個行業、各個部門進行廣泛的、實質性的滲透。政府信息化、行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進,使原來“不食人間煙火”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實體經濟進一步結合,也使互聯網找到了廣闊的應用空間,煥發了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對此,中科院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認為,目前中國互聯網產業開始了全面復蘇。
他認為,之所以說現在的復蘇不是一些企業的復蘇,而是全面的復蘇,是因為過去中國的企業在IT方面的投入本來就不多,有一個對歷史欠賬回補的過程。在企業層面,網絡經濟高潮到來時,啟發了企業對信息化的應用,讓他們認識到了網絡經濟的重要。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后,整個IT產業,包括互聯網業,都回到了基本面,回歸到了一個在正常經濟活動下的一個正常產業。
據估計,全球500強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億美元,現在還處于消化投資階段。相比較之下,中國的互聯網業由于本身發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沒有產生太大的泡沫。而在這個時候,政府加快推進了電子政務,企業開始重視內部信息化建設,這兩股力量反而成為比較強勁的推動互聯網復蘇的力量。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亮麗的IT市場之一。
網民人數迅猛增加
上網人數和上網計算機數反映出一個國家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和繁榮程度。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人數達到5800萬,上網計算機數達到2300萬。而今年上半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4580萬和1613萬,短短的四個月內分別增加了1220萬和687萬,分別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1%和30%。網民和上網計算機數的迅速增加,標志著我國互聯網回暖的步伐加快。
CNNIC的歷次調查顯示,從1998年7月到2000年7月,我國上網用戶人數每半年都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2000年1月達到頂峰,然后開始下降。從2002年1月開始,又開始逐步回升。今年上半年,我國的上網用戶人數為4580萬,半年增加了1210萬,增長率為35.9%,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2.8%。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結果62萬上網用戶人數相比,目前的上網用戶人數已是當初的78倍。由此可見我國上網用戶人數增長之快。特別是今年以來網民呈現加速遞增的趨勢,預示著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的第二個春天即將來臨。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互聯網絡的大環境經歷了高潮、低潮的反復,可是從上網用戶人數的歷次調查結果看,我國上網用戶人數卻一直保持著比較強的增長勢頭。從聯合國貿易及開發會議上透出的信息,目前中國的網民人數已列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同時不能忽略的是,5800萬網民在我國將近13億的總人口中僅占4%多,說明我國互聯網絡的普及程度還很低,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WWW站點數止跌回升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國WWW站點數為293213個,半年內增加16113個,增長率為5.8%,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8%。從我國WWW站點數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盡管在2001年上半年,網站數下降了2.3萬,但是從2001年下半年到現在,網站數又開始了增長。從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一年時間增加了50474個站點。這種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互聯網產業在經歷了一個低潮后,正呈現出進一步發展的跡象。
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國國際出口帶寬的總容量為10576.5M,半年增加了2979M,增長率為39.2%,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25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結果25.408M的416倍。
CN下注冊的域名數到今年10月底達到139288個,比7月份統計的126146個增加了13142個。而在2001年7月到2002年1月這半年時間里,由于受互聯網低潮的影響,CN下注冊的域名數曾減少了1173個。這幾個月CN下注冊的域名數的重新回升,同樣說明互聯網在逐漸轉暖。
鏈接一:網民結構特征
1.用戶性別。調查顯示,男性網民占60.9%,女性網民占39.1%。男性依然占據網民主體。從歷次調查結果網民的性別分布上看,女性網民所占比例呈遞增趨勢,且增加顯著,從1997年10月的12.3%增加到現在的39.1%,男性網民則從最初的87.7%減至60.9%。男女網民之間比例上的差異也從1997年的7∶1縮小至目前的1.6∶1。這一變化趨勢與我國互聯網的普及有著密切關系。
2.用戶年齡。35歲以下的網民占82.0%,35歲以上的網民占18.0%,兩者之比為4.6∶1。35歲以下的網民仍然是互聯網絡時代的主力軍。在各個年齡段中,以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為最高,達到37.2%,其次是25~30歲(16.9%)和18歲以下(16.3%)。
3.用戶受教育程度。目前網民中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中專)的比例最高,占30.5%,其次是本科(29.2%)和大專(26.3%)。大學本科以下的網民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網民,形成后來者居上之勢,在網民中占據主體。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與互聯網上的內容、服務日益多樣化以及互聯網使用更加簡便有關。
4.用戶個人月收入。調查顯示,86.6%的網民月收入不超過2000元,只有13.4%的網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37.8%的網民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無收入)。低收入網民仍然占據主體,并且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高收入的網民。這說明互聯網越來越趨于大眾化,互聯網從過去那種只屬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的人的專利,轉變成受過基本教育的、收入還過得去的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5.用戶職業。在網民中,學生所占比例是最高的,達到了26.2%,其它職業中,以專業技術人員為最多,占總數的17.5%,其次是辦事員等協助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分別為13.2%和12.0%。值得說明的是,與2001年1月相比,學生從20.9%增加到26.2%,絕對數量從470.3萬增加到1200萬,增長顯著。這與校園網的建設以及各種網校、遠程教育等的興起有比較大的關系。
6.用戶行業。網民中從事批發和零售貿易的人最多,占14.6%,其次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占12.1%,排在第三的是教育、科研機構,為10.8%。與2001年1月相比,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網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IT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社會服務業從8.3%增加到9.6%,制造業從6.5%增加到10.0%,IT業則從14.5%降至9.8%。其它行業在絕對人數上隨著整體網民數的增加都有所增加,但從所占份額來看,雖然有小幅度的波動,但無明顯變化趨勢。從網民在職業、行業的分布上可以看出,網民逐漸趨于多元化。
鏈接二:網民上網行為習慣
1.上網地點。62.1%的網民選擇在家里上網,43.3%的人在單位上網,其次是學校(21.8%)、網吧和咖啡廳(17.3%),同時還有0.7%的人在公共圖書館上網,0.9%的人移動上網,地點不固定。家中是網民上網最主要的地點,這與家庭電腦的普及、小區寬帶的建設以及互聯網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關系。同時,在學校上網的網民比例也有所增加,從2001年1月的19.7%增加到21.8%,這應該與網民中學生的比例增加以及校園網建設的推進有很大關系。
2.上網時段。網民一天中使用互聯網的時間波動比較大:凌晨4、5點鐘是網民最少上網的時間,只有3.9%的網民在這一時間上網;上午8、9點鐘,上網的人開始增多,達到20.4%,并且隨著時間的延續一路爬升,到晚上20、21點的時候達到高峰,有80.5%的網民在這一時間上網,這之后上網人數又逐漸減少。這一現象說明,網民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分布狀況和人們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有一定關系。
3.用戶上網設備。目前,有97.4%的人使用臺式計算機上網,4.5%的人使用筆記本電腦上網,用戶上網設備仍然以臺式計算機為主。但也有少量網民在使用計算機(包括筆記本電腦)上網的同時,也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等)上網。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些新的上網設備正在逐漸被網民所接受。
4.上網費用來源。調查顯示,77.1%的網民采用自費上網,只有10.1%的網民公費上網,公費自費均有的占12.8%。從歷次調查數據來看,自費上網的網民都比公費上網的網民所占比例要高,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與網民上網地點的變化有一定關系:家里逐漸成為網民上網的最主要地點,自費也相應成為網民上網費用的主要來源。
5.每周上網時間。目前網民平均每周上網3.1天,8.3個小時。2000年1月CNNIC的調查數據顯示,網民每周上網時間達到17個小時,此后上網時間逐漸減少,最近一年內逐漸穩定在8~9個小時。網民上網天數也從去年的3.3天降為現在的3.1天。造成網民每周上網時間減少的原因可能與網民結構上的多元化有一定關系。
6.平均每周收發電子郵件數。網民平均每周收到6.5封電子郵件,收到垃圾郵件6.9封,每周發出電子郵件5.3封。與歷次調查結果對比可以看出,網民每周發出的電子郵件數逐漸遞減,從2000年1月的每周發出10封電子郵件減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是近一年來的減少最為顯著,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9封。這與網民對電子郵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機、短消息、網絡尋呼等其它通信手段的流行使通信聯絡方式更加多元化有關。
7.上網目的。調查顯示,47.6%的人將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的目的,接下來是休閑娛樂(18.9%)和交友(14.9%)。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同期相比,以獲取信息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從42.9%增加到47.6%,增加了近5個百分點。互聯網的開放性、便利性、互動性以及網上信息的豐富性和服務的多樣性,是越來越多的網民將獲取信息作為上網主要目的的原因。
推薦期刊:微電子學與計算機(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第七七一研究所主辦。是我國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唯一專業性國家中文核心期刊,同時也是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