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12月24日 分類:技巧指導 次數:
今天給大家整理了癌癥研究方向5篇參考文獻,都是發表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是閱讀量高,有參考價值的文章,發表論文的作者可以作為參考:
1、磁性納米脂質體研究及在癌癥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來源期刊:廣東化工,2024,51(24):66-68.
研究背景
癌癥是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的疾病,現有治療手段存在諸多弊端,開發新的癌癥治療手段是當前的挑戰。二十世紀 70 年代脂質體用于癌癥治療,近五十年研究促使磁性納米脂質體(MNL)產生,為癌癥治療帶來希望。
脂質體
1965 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制備脂質體,后被用作抗癌藥物載體。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有諸多優點,如保護封裝藥物、提高藥物穩定性和半衰期、生物相容性好、可被動或主動靶向輸送藥物、提高封裝藥物溶解度、可生物降解且無毒等。
磁性納米顆粒
磁性納米顆粒兼具磁靶向性和納米屬性,表面原子不飽和鍵提高生物活性,如 Fe₃O₄可用于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和疾病診斷,在外部磁場下可實現物理靶向,且因化學穩定性、磁穩定性和生物毒性低等特點,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和藥物載體研究。
磁性納米脂質體(MNL)
構成
MNL 是加入磁性納米顆粒的脂質體,多由 MNP、磷脂、膽固醇及藥物等組成。脂質體由脂質膜包裹水相形成,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膽固醇,能裝載多種藥物。MNP 由金屬氧化物組成的磁性內核及殼層組成,常見內核材料有 Fe₃O₄等,具有磁靶向性。脂質體的類脂質包含天然和合成磷脂,各有特點。
制備方法
磁性脂質體的制備:磁性納米顆粒制備原理有兩種,超臨界流體技術制備脂質體的方法有 RESS 和 SAS,可形成核殼型磁性脂質體。
藥物的包埋:為提高包埋率,可對藥物進行固相萃取除雜、超濾離心分離或膜透析分離等前處理。RESS 法和 SAS 法可制備藥物 - 脂質體復合載體。
磁性納米脂質體(MNL)在癌癥治療中的作用
藥物遞送和熱療法
MNL 可用于藥物遞送和控制藥物釋放,如抗癌藥物伊馬替尼裝載在 MNL 中,在交變磁場下靶向給藥,磁場可促進藥物釋放,改變脂質體雙分子層滲透性,使磁性脂質體在目標位點積累更快更顯著;還可通過優化配方參數實現高效按需釋放藥物,且磁性納米脂質體與磁性納米顆粒運動互不干擾,此外,吉西他濱 / 紫杉醇磁性脂質體在交變磁場作用下對癌細胞有聯合治療潛力。
基因療法
生物體內環境易使裸露目的基因降解或被清除,經脂質體包埋可實現靶向腫瘤治療,如載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沉默基因超順磁性脂質體可抑制骨肉瘤細胞增殖等,新型磁性熱敏陽離子脂質體將奧沙利鉑與編碼 MDC1 反義長鏈非編碼 RNA 共遞送至宮頸癌細胞,提高了對癌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
光動力和磁療法
光動力療法利用光敏劑產生活性氧治療腫瘤,靶向選擇性好、毒副作用小。檸檬酸鹽負載氧化鐵磁性納米脂質體用于雙磁光熱治療癌癥,在交變磁場和近紅外激光聯合處理下,MNL 懸浮液產熱增加,細胞攝取效率更高,誘導熱效應可導致癌細胞死亡;多功能磁性納米顆粒負載阿霉素熱敏脂質體用于腫瘤光熱聯合化療,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且對正常組織無明顯損傷。
總結與展望
脂質體在醫藥領域貢獻大,但在體內長期毒性研究和降解代謝機理方面存在不足,需深入研究其對機體新陳代謝的影響以確保臨床應用安全可靠。未來,開發高生物相容性脂質體用于臨床個性化醫療,為藥物敏感度高的患者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將發揮更高臨床價值。
2、肝癌患者及配偶二元應對與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水平的關系研究
來源期刊:臨床護理雜志 2024 年 12 月第 23 卷第 6 期
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肝癌患者及配偶二元應對與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水平的關系,旨在為臨床干預提供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研究對象與方法
對象:便利抽樣選取 2020 年 1 月 - 2023 年 5 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及其配偶 138 對,患者需滿足臨床確診、手術治療、年齡大于 22 歲等條件,配偶需年齡大于 22 歲且知曉患者病情等條件,排除認知或溝通障礙等情況。
工具:包括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問卷、二元應對量表(DCI)及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OP - Q - SF)。
資料收集與分析:專業人員面對面調查,用 SPSS21.0 進行描述性分析、t 檢驗、相關性分析,用 Mplus7.4 構建主客體互倚模型并 Bootstrap 檢驗。
結果
一般資料:138 對肝癌患者及其配偶的年齡、性別、腫瘤分期等信息。
量表得分比較:患者 DCI 總分與配偶相近,但壓力溝通、授權應對得分高于配偶,患者 FOP - Q - SF 總分低于配偶。
相關性分析:患者及配偶二元應對和自身及配偶術后癌癥復發恐懼均呈負相關,患者與配偶二元應對呈正相關,患者術后癌癥復發恐懼與配偶呈正相關。
主客體互倚模型:肝癌患者及配偶的二元應對對自身及對方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有顯著影響。
討論
現狀與相關性:夫妻雙方在壓力溝通、授權應對存在問題,配偶癌癥復發恐懼水平較高,二元應對影響雙方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水平。
主客體效應分析:主體效應為二元應對與自身術后癌癥復發恐懼呈負相關,客體效應為患者和配偶的二元應對分別與對方術后癌癥復發恐懼呈負相關,醫護人員應制定二元應對策略。
結論:肝癌患者及配偶二元應對受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水平交互影響,提高二元應對可降低雙方術后癌癥復發恐懼水平。
3、《華西醫學》網絡首發論文
題目: 高質量推進地方癌癥防治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收稿日期: 2024-07-27
網絡首發日期: 2024-12-24
摘要
癌癥防治工作是面向人民群眾重大疾病的重要衛生醫療工作,是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總結介紹了四川省宜賓市和雅安市地方癌癥防治現狀和實踐經驗。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是高發病率的重點癌種,城市間和城鄉間癌癥流行病學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和癌種差異性,其中在農村地區癌癥的病死風險更高。從宜賓市和雅安市來看,地方癌癥防治的專門機構和治理體系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地方的本底數據如癌種生存率、公眾核心知識知曉率、關鍵技術質量控制、網底衛生資源要素配置情況等不甚清晰。因此各級應進一步加強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體系建設,促進上下聯動和均衡發展。
關鍵詞
健康中國 2030;高質量發展;癌癥防治;公共衛生;臨床流行病學
一、我國癌癥防治的形勢與任務
癌癥仍是我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的沉重負擔,我國尚需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癌癥防治體系和綜合施策方案。《“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提出強化全民覆蓋的重大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服務,期望到 2030 年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提高 15%。《健康中國行動 — 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 年)》提出主要目標為 “到 2030 年,癌癥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危險因素綜合防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范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癥 5 年生存率達到 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我國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需要更準確地了解地方癌癥防治的情況和問題,尤其是針對重點癌種制定專項方案。當前,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工作仍面臨預防難、發現晚、治療艱、均質差的挑戰,在系統治理、體系建設、資源整合、上下聯動方面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
二、宜賓和雅安地方癌癥防治現狀
2.1 宜賓市
四川省宜賓市 2022 年癌癥登記年報報告,宜賓市癌癥總體粗發病率達 176.57 / 萬人。當前各級對地方癌癥登記工作越來越重視,質量控制(質控)不斷提高,漏報病例明顯減少。隨著地方癌癥登記質控和癌癥篩查工作的加強,對于發病率的增長應辯證地解讀。一方面,這可能反映了工作的成效,更多的病例得以發現;另一方面,這也提示我們應更加重視癌癥預防工作,以減少癌癥的發生率。對 2022 年宜賓市癌癥登記年報數據中的粗發病率、粗死亡率和人群病死指數 [人群病死指數 = 死亡率 /(發病率 + 死亡率)×100%] 進行分析,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發病率更高,而農村地區全部位癌癥的粗死亡率更高;農村各縣的全部位癌癥人群病死指數(中位數 41.3%,范圍 35.1%~41.9%)高于城市各區(中位數 39.8%,范圍 39.5%~40.2%);在發病率前 10 位的癌癥中,上消化道系統癌癥(食道癌、肝癌和胃癌)和肺癌的人群病死指數較高(范圍為 44.1%~50.3%)。
2.2 雅安市
根據四川省雅安市腫瘤登記年報,2020 年 —2022 年雅安市新發癌癥分別為 3838、3972、4185 例,呈一定上升趨勢。目前,從全市來看,男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發病前 5 位的癌癥為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與宜賓市不同的是,雅安市農村癌癥人群的中國人口標準化發病率和中國人口標準化死亡率無論男女性別均高于城市癌癥人群,因此雅安全市癌癥防治現狀存在較明顯的城鄉差距。但目前各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底數尚不明確,雅安市癌癥防治中心正在開展回顧性隊列研究對重點癌癥進行生存分析。根據醫療保險數據分析,2021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期間,雅安城鄉居民市外就醫病種排名第一的即為癌癥,共 13514 例,占全部市外就診患者比例的 26.4%,其中消化系統、呼吸道和肺部、乳腺、婦科、肝膽胰相關癌癥市外就診均在 1000 例以上。
三、地方癌癥防治問題剖析
3.1 地方癌癥防治本底存在差異性
以四川省宜賓市、雅安市為例,癌癥防治工作具有屬地化管理要求,是目前地市州醫療衛生領域重點和難點之一,雖然各地市州之間有不同特點,但也有很多共同問題和相似經驗。城市人群的癌癥粗發病率較農村人群更高,可能與城市地區癌癥登記質量更高、環境暴露風險因素多樣、癌癥篩查可及性更高等因素有關。肺癌和消化系統癌癥長期以來是我國疾病致死的沉重負擔。宜賓市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2022 年為 7.54/10 萬人),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1/4 至 1/3 水平,但其人群病死指數卻相對較高(48.3%),即胃癌專病人群的 TNM 分期結構不佳是決定性因素。目前我國癌癥規范化診療服務的 “量” 與 “質” 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尚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這也成為我國癌癥防治的重要制約因素 —— 醫療資源可及性的不均衡性。城市人群健康體檢意識更強、有組織的篩查更普及,如成都市的城市體檢人群的幽門螺桿菌現患率近年明顯下降,預期能夠降低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發病率。
3.2 地方癌癥防治在農村地區較薄弱
我國地方癌癥防治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癌癥防治需要持續加強支持,以提高篩查的可及性和醫療質量。農村地區人群病死指數較高的原因可分析為早期疾病比例較低、標準化的多學科和手術治療的可及性較低,以及新療法的可及性較低。在農村地區開展有組織的規模性篩查可能是提高早期發現比例的有效途徑,同時應在農村人口中開展健康知識推廣與健康檢查意愿提升工作。此外,高發地區出生、少數民族、癌癥特異性家族史均可能增加患癌風險,目前精準化設計的篩查項目在地方探索和實施尚不多,探索地方人群精準篩查可望提高篩查檢出率和取得更佳的成本效益比。
3.3 地方癌癥防治專業人才短缺
縣域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內科專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腫瘤外科醫生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在當前和未來都需要持續的組織和支持,特別是針對農村的縣、鎮、村。當前癌癥規范化診療全國巡講已開展 10 余年,但一般僅下沉到地市州層面。從近年在宜賓市和雅安市開展地方癌癥防治的經驗來看,有組織地下沉區縣開展癌癥規范化診療巡講非常受基層醫務人員歡迎,且能切實為基層提供癌癥防治能力提升的學習平臺。事實上,在癌癥防治領域,初級保健和公共衛生人員的數量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要從醫學教育規劃開始謀劃并逐步充實。
3.4 地方癌癥防治新技術需發展
目前,重點癌種的患者外出就醫為數不少,為實現 “讓老百姓少跑路”,在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開展,包括提高新技術、新模式、新藥物在地方癌癥防治中應用的可及性。通過省 - 市醫療聯合體、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等整合性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可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多癌癥患者留在本地治療,手術占比逐年提高。近年,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大力參與新藥臨床試驗,隨著承接的試驗項目數量逐年明顯增加,該院招募留在宜賓市本地接受試驗新藥治療的癌癥患者數量也明顯增加。雅安市人民醫院也跟隨高質量發展需要建成國家級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服務于提高地方癌癥防治中試驗新藥的本地可及性。
3.5 地方癌癥防治存在底數不清
地方癌癥防治尚存在一些底數不清的情況,包括重點癌種的 5 年生存率、城鄉居民對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市縣(區)兩級重點癌種診療質控核心指標完成率,以及建設市縣(區)癌癥防治聯動體系的核心難點和要素等方面還未形成有效的分析數據。
四、地方癌癥防治體系建設
為探索基于西部地區實際的醫療聯合體建設模式,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作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領辦型醫療聯合體成員,承接宜賓市、雅安市網格化醫療聯合體建設的任務,同時均為市級癌癥防治中心、腫瘤診療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為構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引領,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雅安市人民醫院為依托,市內各級地方醫療機構為基礎,兩地初步建立了由各級政府為主導、輻射網格化全域的華西 - 地市州 - 縣(區、城市社區)鄉(鎮)“一桿子到底” 四級分級診療體系。
以宜賓市為例,由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推動,2018 年宜賓市癌癥防治中心成立并掛靠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2021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辦公室設立,2022 年市癌癥防治中心進一步健全機構內多學科組織架構,2023 年積極夯實 “省 - 市 - 縣(區)” 三級網格化癌癥防治體系建設,成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專科聯盟單位,并在城市醫療聯合體體系內獲立項四川省 “國家標準化癌癥篩查推廣與管理中心” A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珙縣中醫醫院、江安縣中醫醫院)、AA 級管理中心試點單位(宜賓市第三人民醫院、興文縣中醫醫院、長寧縣人民醫院)。
五、地方癌癥防治重點任務
目前四川省癌癥防治中心對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的評價考核體系包括 4 個板塊:隨訪登記、體系建設、早診早治、健康教育。現行地方癌癥防治體系中宜賓市、雅安市的市級癌癥防治中心依托區域公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探索 “醫療 + 公衛復合體” 構建,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衛生職能,體現醫防融合、預防為先的發展導向,實踐中具體在 6 個方面推進地方癌癥防治:
5.1 網格化體系建設
全市覆蓋所有區縣的癌癥防治中心設立,區域定點機構推進癌癥防治工作并形成示范效應,形成一級抓一級、逐步到底到邊的地方癌癥防治格局。
5.2 防控關口再前移
聚焦 “篩查 - 預警 - 監測 - 診療 - 隨訪” 全過程管理與關鍵環節,強化更廣泛人群的健康體檢與管理,落實體檢發現癌癥高危人群的轉介和高危人群隊列建設與隨訪監測。
5.3 規范化診療質控
爭創和統籌發揮各級專科專病質控中心、工作委員會、多學科協作團隊的職能和功能,監控相關重點癌種的核心質控指標,指導地方癌癥診療質量提升。
5.4 全生命周期管理
探索癌癥人群專病隊列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底層理念,在隨訪隨診、康復治療、營養管理、疼痛管理、安寧療護等領域補齊短板。
5.5 培訓與巡講擴面
市癌癥防治中心有組織地、持續性地、系統性地下沉區縣擴大惡性腫瘤規范化診療方案指南的巡講,通過學習走向高質量發展,促進全域癌癥診療同質化。
5.6 健康教育與科普
面向廣大社會群眾,以 “走下去、請進來、身邊化、線上化” 形式,多元、務實、有效推廣人群癌癥防治健康教育與科學普及,積極組織參與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工作。
六、地方癌癥防治信息化賦能
6.1 互聯互通
根據《關于印發 “十四五” 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推進數字健康融合創新發展體系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工程內容指導,宜賓市發展衛生健康新質生產力,探索了全市 “癌防一張網” 的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開展 “區塊鏈 + 衛生健康” 的應用創新試點,探索 “基層歡迎、臨床可及、更低成本、靈活安全” 的跨機構間互聯互通實現路徑,成功實現域內 40 余家縣 / 區醫療機構和鄉鎮 / 社區衛生院協議試點接入節點單位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無信息安全不良事件發生。
6.2 應用拓展
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需爭取實現的成熟應用轉化場景包括:①非標化業務:實時遠程終端院間會診;②標化業務:實時遠程診療智慧質控、實時遠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實時遠程癌癥防治高危人群管理中心建設。宜賓市將來可探索多家三級甲等醫院多節點接入模式,雅安市將探索輻射川西地區、川藏鐵路建設沿線的互聯互通體系建設,服務于區域大健康事業,未來亦可進一步探索在川渝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應用場景開發。
6.3 助力創新
進一步地市州癌癥防治中心單位可通過全市癌癥防治體系和互聯互通信息化建設相結合,深化醫工結合,按照 “互聯互通、數據治理、應用挖掘” 路徑,支持建立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的專病病例隊列,在加強全生命周期服務與管理的同時,加強有組織的隨訪和科學觀察,提出重點癌種的基線生存率,有助于單機構或區域內癌癥防治機構的長周期質控與評價,以及支持相關機構開展創新診療方案的科學研究,以及可參與到更高水平的多中心或基于人群的科學研究中,當好高質量的跟跑者。
七、小結
本文報道了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和雅安市地方癌癥防治的現狀,肺癌、消化系統癌癥、女性兩癌是高發病率的重點癌種,同時在城市間和城鄉間癌癥的流行病學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和癌種差異性,其中在農村地區癌癥的病死風險更高。從宜賓市和雅安市來看,地方癌癥防治的專門機構和治理體系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地方的本底數據如癌種生存率、公眾核心知識知曉率、關鍵技術質控、網底衛生資源要素情況等底數不甚清晰,全域統籌、上下聯動、網底支撐、醫防融合、技術發展、信息協同等方面的機制建設和要素配置存在不足。癌癥防治工作是面向人民群眾重大疾病的重要衛生醫療工作,是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地方全域癌癥防治能力。各級應進一步加強地方癌癥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體系建設,促進上下聯動和均衡發展。同時公立醫院應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職能,以試點先行和信息化賦能形式,促進地方癌癥防治的醫防融合和綜合施策。
4、基于 CiteSpace 的癌癥患者心理痛苦研究可視化分析
來源期刊:臨床護理雜志 2024 年 12 月第 23 卷第 6 期
摘要
目的:分析近 10 年我國癌癥患者心理痛苦領域研究現狀、熱點與趨勢,為后續研究提供依據。
方法:檢索中國知網 2014 - 2023 年相關文獻,用 CiteSpace 6.2.R6 軟件對發文量、作者、機構、內容可視化分析。
結果:納入 432 篇文獻,發文量總體增長,2020 年達峰值。發文機構和作者集中于高校護理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合作少。高產作者有唐麗麗等,核心作者群已形成,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發文最多。研究熱點集中于影響因素、乳腺癌、肺癌等,失志患者為未來發展前沿。
結論:國內研究有進展,但廣度和深度不足,需加強跨機構及作者合作。
關鍵詞
腫瘤;可視化文獻分析軟件;心理痛苦
一、引言
癌癥發病率和死亡人數上升,患者心理負擔重,心理痛苦影響治療等多方面,對其研究重要,故用 CiteSpace 軟件可視化分析相關文獻。
二、資料與方法
2.1 文獻檢索和篩選
檢索中國知網,制定檢索策略,設定時限和納入排除標準,由兩名研究員篩選,分歧時咨詢第三人,最終納入 432 篇文獻。
2.2 文獻分析方法
用 CiteSpace 6.2.R6 軟件,設置參數,選擇節點,分析我國癌癥患者心理痛苦研究進展。
三、結果
3.1 發文量分布
2014 - 2023 年文獻總量遞增,2020 年發文量最多。
3.2 期刊分布
432 篇文獻來自 161 種期刊,多發表于護理期刊,前 10 期刊中多數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錄。
3.3 作者分布
共現分析生成 268 個節點、202 條連線,密度 0.0056,核心作者占總發文量 58.56%,形成核心作者群。
3.4 機構分布
生成 225 個節點、99 條連線,網絡密度 0.0039,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發文最多,機構間合作待加強。
3.5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共現分析:生成 267 個節點、597 條連線,密度 0.0168,以 “心理痛苦” 為絕對熱點。
關鍵詞聚類分析:獲 13 個聚類,模塊值 Q = 0.564,平均輪廓值 S = 0.7986,聚類結果可靠。
關鍵詞突現分析:25 個突現詞,敘事護理突現強度最高,負性情緒、失志和敘事護理是近 2 年研究熱點。
四、討論
4.1 我國癌癥患者心理痛苦領域研究進展
發文量增長,研究集中于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機構和作者間合作少,應開展區域間和跨學科合作。
4.2 我國癌癥患者心理痛苦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排除特定詞條后,高頻關鍵詞有影響因素等,聚類分析獲 13 個聚類,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癌癥患者負性情緒等是熱點,失志干預研究有局限,未來需改進。
4.3 我國癌癥患者心理痛苦領域研究聚焦的人群
主要研究對象為乳腺癌、肺癌、胃癌患者,我國相關研究多為橫斷面研究,縱向研究少,干預措施實施有局限,未來需深入研究不同治療階段心理痛苦機制和影響因素,制定管理策略。
五、小結
本研究用 CiteSpace 分析文獻,總結現狀和熱點,因僅選中國知網檢索,數據來源有限,后續研究應拓寬數據范圍、深化挖掘。
5、《中國腫瘤》網絡首發論文
題目: 山東省農村居民癌癥聯合篩查支付意愿分析
收稿日期:2024-03-12
網絡首發日期:2024-12-19
文章采用條件估值法,對山東省農村居民常見癌癥聯合篩查的接受度、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旨在為制定篩查多元籌資機制提供依據。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在山東省東、中、西部選取臨朐縣、肥城市、東昌府區,以村為單位整群隨機抽取 40 - 70 歲常住居民,排除確診癌癥者,共發放問卷 1050 份,回收有效問卷 962 份。
問卷設計:基于條件估值法(CVM)設計,內容涵蓋基本信息、自付費用等,采用雙邊界二分式和開放式相結合方法,設定 12 種價格卡片引導居民支付意愿。
統計學處理:運用 EpiData 3.1 錄入數據,采用 SPSS 27、Stata 17.0 進行分析,包括統計描述、單因素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
基本情況:研究對象平均年齡(57.43±7.22)歲,女性居多,職業以務農為主,年收入多在 10000 - 30000 元,醫保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為主。
接受度與支付意愿
89.19% 接受癌癥聯合篩查,62.00% 愿自付部分費用,平均支付意愿 963.67 元,占總費用 32.12%,76.49% 支付意愿在 1500 元以內。
不接受原因主要為 “感覺不舒服再就診”。
影響因素
單因素分析:性別、年齡、職業、年收入、醫保類型、身體狀況對支付意愿強度有顯著影響。
多因素分析:年齡負相關,收入正相關,男性支付意愿高于女性。
討論
山東省農村居民癌癥篩查接受度較高,但意識薄弱,需加強宣傳。
支付意愿比例較低,受多種因素影響,應探索組合付費機制,控制自付比例在 30% 左右。
不同群體支付意愿不同,應建立針對性付費機制,政府及社會應建立投入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