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4月01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基于跨文化意識思考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發表期刊:《英語教師》;發表周期:2021年01期
《基于跨文化意識思考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作者信息:黃順英,福建三明,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教師進修學校
【摘要】概述初中英語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分析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在培養跨文化意識上的缺陷。結合實例,探究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認為教師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提升其對英語及背景文化的認知。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教育部門開始要求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免其在應用英語的過程中帶有過于濃重的本土化色彩。這不僅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根本要求,對學生的成長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有著重要意義。一、初中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意義語言學習必須建立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只有對語言背后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語言學習才算是落到實處且能夠學以致用。我國初中生的母語是漢語,基礎英語交流能力則是其必須掌握的技能。英、漢兩種具有明顯差異的語言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由于發源地及發展過程的差異性,兩種文明在文化上具有極強的獨立性(張健2017。而習慣了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培養出的思維進行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使用英語時往往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有限而面臨著大量難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跨文化意識是指對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且正確的認識,并在認識的基礎上接受及適應。目前跨文化意識主要在語言學習領域得到推廣,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意識到初中英語教育過程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意義。
其一在于英語學習的目的。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我國與英語母語國家及其他使用英語國家溝通交流的工具。語言本身是文化的縮影,一個國家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該國的文化。因此,如果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對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了解不足,就無法準確應用這門語言。由此可見,英語學習勢必要建立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同時,對文化了解程度愈深入,也就愈能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高度。
其二是以全球化發展趨勢為角度來看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英語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使英語在全球交流中的作用突顯(孫大有2018)。反觀現狀,我國學生在學習及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往往習慣用東方文化進行思考,無法有效適應英語表述,也不能精準領會英語的不同語境,因而大多選擇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英語,學習目的多是通過考試,組合出的句型大多帶有明顯的“中式英語"特征,最終不僅學習質量得不到保障,連學生學習英語及應用英語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其三則在于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跨文化意識能夠使學生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擁有適當的包容意識,確保其以平等的態度審視、對待每一種異于母語文化的外邦文化。隨著當前世界逐漸發展為一個具有高度聯系的整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跨國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跨國交流也隨著社會發展變得越來越常見。因此,培養跨文化意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在培養跨文化意識上的缺陷
盡管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逐漸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教師未建立相應的文化觀念要幫助學生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跨文化意識,教師需要首先作出表率,盡可能將西方文化帶入自己的思維習慣(王忠華2018)。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限制,如教師本身對西方文化了解程度有限,以及習慣以東方文化作為思考依據等,在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過度滲透本民族文化的現象,面對教材中一些西方文化特色也容易站在東方文化的角度上進行評判。這種做法盡管會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但并不適用于英語教學。由于初中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因此強化民族意識會導致其下意識站在本民族文化角度評判西方文化,難以以客觀的態度學習。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跨文化意識培養直到近年來才被提出,此前初中英語教師的教育思想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尚不能及時端正教育態度,對培養跨文化意識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加之平時授課習慣把初中英語教學重點放在語言知識框架的建立上,只求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體系,對知識背后的文化了解程度則不重視(徐贊2019),這很難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相應的跨文化意識,也極易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文化了解不足
一部分教師本身是十分愿意且樂于進行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的,但受客觀條件影響,存在無法更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問題。教師盡管想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奈何自己的了解程度有限,在教育過程中對涉及西方文化典籍、歷史風情、文化習俗、名人鐵事及當代流行文化的講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這就使在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上達不到相應的力度,未能幫助學生深層次地認識并了解西方文化,影響了跨文化意識培養工作的效果。
三、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抱掘詞匯中的文化底蘊
英語教學是圍繞詞匯展開的,任何句型、句式及段落都是由或多或少的單詞組成的,因此詞匯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負載量。東西方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兩種文化中均有對方文化不存在的內容及概念,因而會出現某些詞匯在對方文化中并沒有指代的內容。如漢語中的“太極"“道”等詞語在英語中并沒有相應的詞匯,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同時英語中的大臣(powerfil ministe)在漢語中也沒有相對應的詞。漢語中的“俠”與英語中的"knight(騎士)”在行為方式及習慣上較為類似,但也有本質的差別:前者沒有身份限制,且得不到官方正式承認:后者則在統治階級中擁有一定的地位(劉燕梅2017。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嘗試從詞匯中挖掘文化底蘊。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中的單詞
"culture(文化)”為例,教師在教給學生這一單詞時,要使學生明白culture指的是西方國家中的文化、文明,主要是指西方國家或群體表現出的custom(風俗)、faith(信仰)、art(藝術)等的統稱,某種意義上也包括music(音樂)、literature(文學)等,與我國“文化”一詞的意義相似,但在范圍上又有各自細微的區別。又如,"im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這句中green hand的意思是“生手"“沒有經驗”,而不是“綠色的手”。(由于England是一個島國,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為保養船只,常用與海水一樣的綠色油漆漆船。不熟練的油漆工在工作時常會雙手沾滿油漆。了解了這一背景,green hand的意思就很明晰。)這樣通過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詞匯進行細致入微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對西方歷史文化建立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也對培養其跨文化意識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運用文化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
21世紀以來,社會的飛速發展及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各種新興文化層出不窮,同時這些文化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得以廣泛傳播。不同的文化很好地展現出了不同民族的差異性,因而培養跨文化意識要以正確認識并理解不同的文化為基礎,并學會欣賞這些文化。我國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也誕生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而在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同樣出現了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文化產物。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F)Unit 5 Topic1中的Bejing Opera為例,京劇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流傳全國,影響甚廣,有“國粹”之稱。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經典文化,并樂于向他人介紹、傳播。同時,延伸并按照學習內容將京劇(Beijing Opera)與歌劇(Opera)進行對比與探討,嘗試研究兩者在表演形式(performance form)、發展歷程(development history)、受眾目標(target audience)等方面的不同,幫助學生深化對戲劇文化(drama culture)的了解。這種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很大幫助。又如,仁愛版初中《英
語》九年級(下)Unit 5 China and World的三個話題"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和"Now it is a symbol of England."以介紹中西方文化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描述各種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建筑、人物和事情來完成相關語言知識的學習,從而激發他們使用英語介紹本國文化和了解西方文化的興趣,培養他們預測、理解大意、推斷等聽和讀的技能,同時幫助其發展自主學習意識,進一步增強其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三)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細節中的文化差異中華文明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后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在稱呼、飲食、衣著、行為習慣等方面均產生了自己的一套準則,這套準則與西方的相關內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受此影響下的人民在生活細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從生活細節入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F)Unit 7 Topic 2中的table manners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餐桌禮儀。從被邀請參加西方正式的晚宴開始,文明的舉止,晚宴上的注意事項,到如何使用餐巾、刀叉,如何吃食物,如何敬酒等與我國餐桌禮儀都是有區別的,通過對東方餐桌禮儀(Oriental table manners)與西方餐桌禮儀(Western table manner)的對比,給學生輸入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并進一步幫助其了解各國的飲食文化,從而激發其了解西方文化的興趣,使其對西方文化產生更濃烈的好奇心,并與自己國家的文化相比較,從而有助于其在學習過程中調動自身的積極性,拓寬知識面。
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因素,習語承載著英語語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與它們的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而對英語習語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本族語者的真實語言,了解語言背后所隱藏著的豐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如最常用的習語rain cats and dogs來自北歐神話: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的主神是奧丁(Odin),狗
(dog)和狼(wolD象征“風",貓(ca)象征"雨",所以該習語喻指“狂風暴雨”。如果不理解文化內涵,按照字面解釋,就會鬧出笑話。(四)學會在適當語言環境中使用語言跨文化學習氛圍的營造對學生進行學習及培養跨文化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要想學會恰當運用一門語言,最好的辦法是將自己置于以該語言為母語的社會環境下。也就是說,學習英語最好是將自己置于英語母語社會下。雖然這種說法不具備普遍性,但也充分說明了語言環境對于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意義。同時,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用詞。如:西方人見面常常會以“-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unny day,isn'tit?"作為問候,而我國人見面時常用的"吃飯了嗎?"“你多大了?”在西方人看來這些都是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他們一般不愿意回答甚至反感。再如,在西方,醫生看到病人常問"How do you feet?"
"What's wrong?":看到病人臉色不好,會說"You look pale"或問"Do you sleep well?"而不說"Howare you?"-這是西方人見面時相互寒暄的用法,并不是真的詢問別人的身體狀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使用適合的詞進行英語表達和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久而久之,就能幫學生培養英語思維習慣,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下意識地將英語及其背后的文化與漢語及自身所了解的文化進行對比。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且對培養其跨文化意識也十分有意義。
結語
初中英語教育階段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學習英語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他們英語學習活動的開展,而且能幫助他們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與含義,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引用文獻
劉燕梅2017,基于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5):193.
孫大有.2018.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1D):372.
王忠華.2018.如何在初中英語教育中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思考[J]校園英語,(3):89.
徐贊2019,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D,(4):98.
張健2017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實踐與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