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01月25日 分類:免費文獻 次數:
《黃蜀葵在廣東地區的種植技術》論文發表期刊:《花卉》;發表周期:2020年13期
《黃蜀葵在廣東地區的種植技術》論文作者信息:李杰、王代容
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與我們夏季常吃的保健蔬菜黃秋葵同科同屬。原產我國南方地區,常生長在山谷、草叢、田邊或溝旁灌叢間。它對生長環境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丘陵、平壩、山地排水良好的地區均可栽種。黃蜀葵的株高可達一米以上,具粗壯的肉質根,葉片互生,掌狀深裂或淺裂。在南方地區因播種時間的不同,可多季開花。每株開花30朵以上,花大如碗,花冠金黃,內面基部紫色,似豹子眼睛(圖1),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園區、庭院、道路等片區景觀(圖2和圖3)。
黃蜀葵全身是寶,根據歷代本草記載,它的花、莖、葉、根和種子均可入藥。黃蜀葵花藥用始載于《嘉祐本草》,味甘、辛,性涼,具有清利濕熱,消腫解毒的功效,《中藥大辭典》中記載:"黃蜀葵莖,甘滑,微寒,無毒。和血,除邪熱。治產褥熱,燙火傷。黃蜀葵種子,甘,寒,滑。利水消腫,通乳,治淋病,水腫,乳汁不通,癰腫,跌撲損傷,骨折。”《本草綱目》則記載:“黃蜀葵根,甘,寒,滑,無毒。主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現代的許多研究表明黃酮類化學成分是黃蜀葵發揮傳統功效的主要物質基礎,尤以花朵中含量最高。黃蜀葵花具有抗炎、抗氧化、擴張血管、利尿、保護心肌和腦缺血等多重生物活性,是制備用于治療腎炎等疾病藥物的原料。除其花朵外,目前對于黃蜀莫其他部位的研究甚少。
黃蜀葵是天然黃酮含量較高的植物之一,花朵中富含金絲桃苷、蘆丁、榭皮素、異榭皮苷、楊梅素等天然黃酮類化合物,以及多糖、有機酸類化合物、礦質元素(鈣、鉀、鎂、鋅、鐵等)和多種氨基酸等。它的花、莖、根、葉均可曬干,加工成細粉,制成添加劑,或添加于各種面食之中做成糕點、面條和粗糧等,從而改善食品的柔韌度和口感。未展開的花蕾和盛開的花朵均可烘干制作花茶(圖4),具有保健和美容作用,長期飲用對治療老年人高血脂、高血壓有一定療效。鮮花也可涼拌、清炒、炒雞蛋、做湯或摻面食食用,或搭配其他食品原料制作出各種美味菜肴、餡料、冷食等(圖5和圖6)。黃蜀葵全株可提取生物黃酮,也可進一步加工成保健品和藥品。
育苗:廣東地區一般3~5月播種育苗,水選法選取飽滿種子穴盤育苗。基質可選用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3:1,表面稍微覆蓋一層基質,澆透水,25~30℃情況下3-5天即可萌發,待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即可移栽。
移栽:黃蜀葵對土壤要求較低,一般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田地均可種植,但以地勢高、排水暢通、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為宜。種植形式可采用大壟雙行,壟寬1.0-1.1米,小行距40-50厘米,大行距60-65厘米,株距30-40厘米,也可采用單壟單行,壟寬60~80厘米,株距30-40厘米,栽植后及時澆透水。
水肥管理:黃蜀葵整個生長周期約120-140天。移栽后的第一周注意澆水,防止幼苗缺水萎,,盛夏季節也要防止缺水。開花前期要灌透水,選擇晴天下午或傍晚進行,陰雨天不宜灌水。灌水后應及時中耕松土。移裁后10~15天施提苗肥,施易溶于水的氮磷鉀復合15-25公斤/水,以后每隔30-45天,畝施氮磷鉀復合肥20-35公斤1次。或生長初期每株施用10克平衡肥,中后期施用20克平衡肥和40克花生麩,也可全部施用有機肥,整個生長周期施用3-4次肥。生長期間注意除草。
病蟲害防治:黃蜀葵主要蟲害有紅蜻、蚜蟲等(圖7),一旦發生要及時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如使用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等;小苗偶爾出現細菌性角斑病或根腐病,施用低毒的乙蒜素或王銅制劑防治。
花朵和種子采收:黃蜀葵7-8月開始開花,植株由下而上逐漸開花,而單朵花的壽命只有1天,應在晴天上午9點至10點采收盛開的花朵,采收后立即烘干處理防止腐爛變色。果實于9月底至10月初陸續成熟,成熟的果實黑褐色,種子成熟后易脫落,應及時分批采收留種。種子陰涼處先陰干,去除雜物和干癟種子后于4℃保存。收種后的植株會慢慢枯死,可整體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