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年06月01日 分類:SCI論文百科 次數:
發表sci論文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情,作者一定要認真對待,以免會有學術不端的嫌疑,具體作者如何做才能避免學術不端?下面幾個細節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各位學者安排論文還是應該做好把控,積極提升文章的質量。
第一、實驗結果要做好標記,分類保存不混淆,至關重要
很多圖片重復事件不是蓄意的學術不端,純粹是因為前期實驗數據沒做好分類保存,后面隨著實驗的進行,數據越來越多,最后造成混淆,重復使用。比如內參β-actin/GAPDH的重復使用,還有一些免疫組化染色圖等等。膠圖一定要保存原始的整張膠圖,因為現在很多雜志審稿期間要求提交整張膠圖,此外,也方便后期溯源。
第二、實驗記錄的原始數據要永久保存
不要完成了圖表或者文章發表了就刪除了。方便后期萬一發現數據異常,要查找原因。某位院士2022年一口氣撤回5篇8-10年前發表的文章,主要原因就是圖片涉嫌重復使用,同時因年代久遠,無法找到原始數據,因此只好撤稿處理,這種對自己影響是很大的。
第三、論文寫作之前分配好作者列表和貢獻
論文在寫作之前,就要分配好作者貢獻,不要有遺漏或爭議。特別是涉及幾個課題組合作的項目,或者在訪學交流期間完成的工作,作者署名上要和幾家單位達成共識。要不然,等到論文發表后,輕則發勘誤更正說明,協商不一致撤稿的也大有人在。
第四、論文寫完要查重
這是很常規的操作,論文要確保原創度,創新性,重復性的內容不能太多,投稿之前做個查重,做到心中有數。全文重復率不能超過15%,不能有5個以上相連單詞完全重復。可以通過改寫、變換句式、倒裝、引用等方式,降低重復率。
上述幾個細節把控好了,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絕學術不端,作者還要掌握更多的避坑指南,如今對于學術不端的審查,也越來越嚴格,不僅僅是撤稿完事,甚至會被拉入黑名單,因此作者要從源頭控制,保證實驗操作的正規性,數據處理真實可信,作者署名在投稿之前協商一致,且不要有遺漏,后期更不要隨意更改,或者是全程也可以請專業人員進行把關,避免學術不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