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11月21日 分類:SCI論文百科 次數:
sci二區刊物數量比較多,研究人員通過工具確定了本領域潛在投稿期刊清單后,還要最終確定一本期刊,那么具體怎么選擇和發表sci二區期刊?有如下幾個標準是大家可以參考的,希望可以幫助各位學者選擇出目標期刊。
第一、影響因子與分區:影響因子與分區往往和晉升、獎勵等直接掛鉤。因此所在機構明確規定需要影響因子幾分的刊物,則只能在符合此范圍的期刊中選擇相應的sci刊物。國內認定的分區主要是以中科院分區為準,jcr分區往往會出現掉區的現象,因此很多時候JCR Q1或Q2區的期刊在中科院分區處于3區或4區,作者安排論文前一定要提前查詢清楚。
第二、中科院預警名單:2020年底中科院發布第一版國際期刊預警名單,2021年又繼續發布第二版預警名單,在所有學科中,醫學期刊進入預警名單的比例最高,雖然如何對發表在預警名單上期刊中的論文進行評價在實操層面還未見官方指導意見,但為穩妥起見,研究人員在投稿時,還應該避開預警名單中的二區期刊。
第三、期刊的出版形式:是傳統的訂閱期刊還是開放獲取(OA)期刊,或者是提供兩種方式選擇的混合期刊。由于國內不同機構的認定標準不同,因此要格外注意自身所在機構是否認可OA期刊。如果準備發表OA期刊,也要關注文章處理費(APC),很多期刊的APC往往超過10000人民幣,要確保是否有經費進行報銷。此外,目前國外很多SCI期刊已取消紙質印刷出版的形式,全部轉為在線出版,研究人員所在機構是否接收純在線出版形式也需格外注意。
第四、審稿周期、見刊時間及出版頻率:絕大部分二區SCI期刊的審稿周期在3個月或以上,但不同期刊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很多期刊會在其官網中給出相應的數據,因此研究人員應該通過隨機查看近1年內已發表論文的時間節點來判斷期刊的平均審稿周期。同時,出版后論文online及見刊的時間往往影響職稱晉升與畢業,也需要格外關注。另外,期刊的出版頻率往往也會影響審稿及見刊時間,理論上出版頻率越高的期刊,各類時間也會越短。
第五、期刊的接收率:如果僅僅將發表作為最終目的,則期刊的接收率將會成為選擇期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部分期刊都會在其官網公布其論文接收率,作者可以通過這一指標評估論文被錄用的可能性。不同期刊的接收率差異很大,大家熟知的CNS以及醫學類四大刊的接收率大概只有5%-10%,其他絕大部分SCI期刊的接收率在10%-50%不等。一般而言,OA期刊比傳統的訂閱期刊接收率更高。
總之sci二區期刊選擇是一門有學問的事情,sci論文發表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把控論文質量,并且選擇合適的期刊,都會對文章發表產生明顯的作用,安排論文的作者還是可以提前做好準備,找到合適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