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10月28日 分類:SCI論文百科 次數(shù):
一篇sci論文中參考文獻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對文獻數(shù)量有要求,對文獻的新舊程度,文獻中英文語言也是有要求,sci論文文獻多是英文論文,也有一部分人引用的是非英文文獻,這類文獻認可嗎?下面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從審稿人的角度來看:
通常審稿人需要按要求評估參考文獻的準確性、相關性和及時性(取決于領域),并檢查參考文獻是否平衡。理想情況下還要查看是否容易被檢索。如果審稿人看不懂中文,他們就無法做這些評估。他們可能會基于這些理由而拒絕審稿邀請。或者更糟糕的可能是審稿人接受了邀請,但是由于無法驗證參考文獻的來源而給出拒稿的意見。
理論上講,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正如Katinka Hesselink在此話題相關的一場有趣的辯論中所說,“作為一名審稿人,你唯一的責任就是檢查文章的科學性、相關性和原創(chuàng)性。當引用的文獻有據(jù)可考時,語言就不重要了。”在《自然》最近的一篇通訊[1]中,Lazarev和Nazarovets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我們發(fā)現(xiàn),審稿人要求(作者)去除引用非英文文獻的做法是不妥的……論文的評估應該基于學術標準,而不是膚淺的交流基礎。”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大多數(shù)期刊并不向審稿人(或作者)提供關于引用非英文來源的說明,因此你就無法確定審稿人會作何反應。
從期刊編輯的角度來看:
同樣,期刊編輯在看你的論文時,首先要考慮讀者,然后再考慮審稿人。他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讀者無法閱讀和驗證文中的觀點就不會引用該論文。此外,編輯們還可能擔心的是,如果要等找到能看懂中文的特定學科的審稿人后再審稿,就會延遲出版的進度。如上所述,很少有期刊對引用非英文材料有明確的政策,這表明此種情況在英文期刊中很少出現(xiàn)。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一本波蘭期刊)是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向作者作說明的期刊之一:
“……參考文獻中可以包括非英文論文,但必須有英文摘要,且原文標題必須使用英文”。
在一項對23本流行病學和公共衛(wèi)生英文期刊的調查中,其中22本期刊允許引用非英文文獻[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該調查起初邀請了67本期刊參與,這不禁讓作者推測:“一個潛在的偏見是,那些參與調查的期刊本身可能就比較贊同作者的意圖和調查的目的,而那些持懷疑態(tài)度的期刊自然則會拒絕參與調查。”
此外,一位編輯公開聲明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持保留意見,理由在上文也已經(jīng)討論過,即“讀者無法驗證或訪問非英文文獻,以及很難為有非英文文獻引用的論文找到合適的審稿人”。
上述就是sci論文中非英文文獻是否認可的相關知識,作者要盡量的做好準備,按照期刊的要求整理論文,文獻也要符合要求,避免因為文獻不符合要求而被拒稿,也可以縮短返修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