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7月25日 分類:SCI論文百科 次數:
如今,ESI排名在國內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并且每兩個月一輪的數據公布也是高校管理者們關注的重點,那么ESI排名是什么意思?ESI即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是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于 2001 年推出的基于 Web of Science 平臺所收錄的全球 11000 多種學術期刊的 1000 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據庫。
ESI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E和SSCI庫中近11年(10年2個月-10年12個月)的article和review論文數據進行統計,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居世界前50%的國家/地區和居前0.1%的熱點論文。
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統計數據每兩個月更新一次。
ESI數據庫設置的22個學科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商業、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綜合交叉學科、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空間科學、農業科學、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系統學與行為學、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藥理學與毒理學。
ESI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于評價高校和學術機構,以及國家或地區的學術水平及學術影響力。ESI 的統計,把全世界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放在同一個數據 平臺進行客觀地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對某個國家在某個領域研究所發表的論文進行引用分析,從而比較科學合理地打破“文理壁壘”。此外,ESI數據庫對于科學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世界科技進展、識別相關學科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了解研究領域內的研究影響、評估個人的研究實績以及科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ESI排名對學科的建設效果進行跟蹤和評估,數據結構完善權威,針對性強,時效性強,國際可比性強。我國高校和教育部門需要的學科和高校評價指標都在ESI的滾動數據中。現實中,一個學科是否進入ESI前1%,已成為衡量該學科是否能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及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提升ESI學科排名、入圍ESI學科排名全球1%已成為高校學科建設的首要目標,直接與“雙一流”建設掛鉤。
可見,ESI排名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相對來說已經比較公平了,在評價時也可以多引入其他幾個指標,盡量做到科學合理的對刊物,論文進行評價,也有利于作者選擇到合適的刊物。